云南省武定县近城小学 韩武江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法治意识、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本文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科素养,聚焦学生价值观念与法治意识,从而实现课程价值的最大化。
关键词: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
一、道法课堂的时代背景
道德与法治,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科目,涵盖道德、法律、政治、国情等多方面内容。自2016年起,我国教育部对中小学思想政治公民教育课程进行调整,将原有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三级课程合并为统一的道德与法治,以全国统一教材(部编版或统编版)进行教学。这一改革旨在强化法治教育,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法治意识。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二、道法课堂的现状分析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一定数量的道法课堂存在紧盯分数而教的现象。核心素养的关键是什么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中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三、浅谈不能紧盯分数而教
紧盯分数而教会下列3个因数:
1、偏离课程初衷。道法课程的设立,旨在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法治意识,而非单纯追求分数。若紧盯分数,会导致课堂教学偏离初衷,无法实现课程最大价值。
2、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特长均有不同,过于强调分数会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法因材施教,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在乡村学校还会出现厌学、辍学。
3、削弱学科教育效果。道法教育需要潜移默化、深入身心的过程,一味追求分数,容易使学科教育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和思想价值。我们的道法课堂,要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四、道法课堂教学的小建议
1、结合生活实际。教学内容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关注身边的道德和法律问题,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的知识,以生动、贴近生活的案例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例如,在学习交通安全知识方面,要结合学生日常出行的情况,让学生讨论并分析各种交通行为的安全性,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通观念,遵守交通规则。
2、注重互动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道德与法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趣味性、互动性强的活动,最大化的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的魅力。再如“网络游戏的是与非”,我们可以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进行辩论,最终养成网络游戏的正常行为。
3、强化价值观引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始终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注重融入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良好的道德氛围中成长,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涉及到社会职业方面,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尊重任何一种职业,尊重任何一个劳动者和劳动成果;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创设情境,培养实践能力。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生活中体验道德与法治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例如,在讲解环保知识时,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到垃圾处理站观察,让他们亲身体验到环保的重要性,以及倡导低碳生活,日常进行垃圾分类。让学生认为我们就该这样做,而不是被要求这样做。
5、结合时政,厚植家国情怀。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适时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现象,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世界一些国家时局动荡、战乱,使得民不聊生、家破人亡,进一步对比我们国家安全、美好;涉及到家乡山、水、物产和当地风俗及民间艺术方面等的课堂,应多展现素材让学生爱祖国、爱家乡形成自觉。
6、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耐心指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继续努力的动力。此外,还要注重家校合作,适时邀请家长参与课堂或社会实践,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7、强化教师自身素养建设。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要求,我们急需深入思考,积极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业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们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道德与法治教师,承担着树立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担当着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我们“要理直气壮地上好思政课!”因此,作为道法教师,我们应该具备“课程自信”!
我们的课程,不仅要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走上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参与公共生活,做具有民主意识与法治意识的合格公民。蒙以养正,立德树人,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能做的,还有很多!
总之,在道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牢记课程初衷,用活教学方法,结合历史、新时代精神、地域特色,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融入社会实践,从而实现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为学生发展学科核心素养,逐渐成长为国家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9年3月19日一版
[2]《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19年8月15日一版
[3] 《锻造新时代铸魂育人的关键力量——全国各地各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综述》,2020年3月16日一版
[4] 《心有所信 方能行远——北京大学打造“泥土味”的思政实践课纪实》,2021年3月22日一版
[5]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6]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