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南县初级中学 王 姗
教育公平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目标是确保所有人都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无论他们的性别、种族、宗教信仰、经济地位或地理位置。
教育资源共享的主要特征体现为优质性、时空性、共享性、便捷性、多样性和互惠性,具体而言,有以下理解。
一、资源呈现系统化、常态化、数据化
共享教育专注打造、筛选、萃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所“共”,为最优质的教育,即通过对区域内教育资源的统筹性整合,借助“一课一师一团队”等形式,专家教研员深度参与磨课,打造集高质量、针对性、地域性于一体的教育资源。在共享教育理念下,各个主体间呈现出合作与共同进步的关系,各种App上的优质课程资源受学习者们的追捧,质量不高、收获不多的鸡肋型课程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实现教育资源领域的自淘汰。总体而言,优质教育资源呈现出以下三个特征。一是系统化。系统化是指通过专业淬炼与打磨,实现教育资源内部的有序性、层级性、结构性、逻辑性关联。缺乏结构化,资源是散乱的堆砌,如一盘散沙,难以有结构升维的“凌空感”,缺乏筋骨、肌肉与血肉的力量感与鲜活感。专业淬炼系统化资源是共享教育的根脉与魂魄。二是常态化。常态化实施是共享教育成功的关键。教育是一种慢向量,必须有常态化的时间保障来催化教育效果的发生,冰释与瓦解教育的现存问题。如果仅仅把共享教育当作“秀场”装点门面,教育问题的解决将继续停留于空想。三是数据化。物质资源的有限性因分配不均,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贫富差距分化。将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数据化,也就是实现了物质资源向数据资源的转化。数据化的优质资源具有无限可复制、可传播、可分享的特点,其资源的边际成本趋于零。这就为共享教育覆盖全体人群提供了技术保障。共享教育数据化特征的重要意义还在于,通过全时空、全流程的大数据记录,完成学习者的个人画像,实现教育资源个性化推送,让因材施教、群体性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
二、学习可以达到随时、随地、随堂
共享教育实现了学习方式与资源的便捷与多样,以各种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在线公开课等云端为媒介,充分利用功能各异的移动设备,打破传统的时空局限,使教师、课堂、书本不再是唯一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同时,共享教育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系统化、获取成本低,资源利用率高,学习方式便捷,途径多样,丰富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具体来说,共享教育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随时。优质的教育资源飘荡在区域的教育云中,学习者只需手持终端,便可以24小时登录或下载资源随时学习。培训内容不离身,随时随地利用碎片时间接收培训内容。二是随地。当5G商用成为一种潮流,让资源分布式储存的边缘计算成为可能。无处不在的资源供给,让学习者拥有更多不同场域的学习空间。三是随堂。优质的教育资源对教学具有先导性和主导性,需求侧教师可以按需随堂提取资源,将资源实施增删换补的重构改造,让学生在随堂学习中得到优质资源的浸染,让教师在随堂教学中与优质教育资源共生发展。
三、效果呈现:资源共生、师生共进、校际共长
共享教育不断增强受教育者学习的自主性。共享教育旨在改变以教师和学校为主导的传统教育模式,转而以受众的需求为导向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促进个性化教育,满足用户自主选择需求,这不仅能有效避免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为师生提供更适宜的服务,而且能促进校际良性竞争,推进教学变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实践中,共享教育通过平台,利用数据,立体构建起供给与需求的无数关联。在共同的生态体系中,每个人既是资源的提供者,也是资源的消费者,优质资源成为群智众筹的新途径;生态体系中的师生因为数据流动,享用无差别的信息,师生人际关系将更趋于平等和民主,数据平权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区域内学校之间可在同一平台下实现数据画像,每所学校能一览无余地明确其发展状态,见贤思齐,在伴随式数据的驱动下,校际发展呈现出良性共长之势。
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几种途径
为了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途径:
1、在线教育和远程学。现代科技如互联网和移动设备,使得远程学习和在线教育成为可能。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从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获取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无论他们的经济条件如何。
2、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政府可以通过提供教育资金、制定教育政策来推动教育公平。例如,政府可以资助教育项目,支持教师培训,或者提供奖学金和贷款,以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接受教育。
3、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共享教育资源,如教材、教学方法和课程,可以帮助缩小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此外,通过建立国际教育合作,可以让更多的人从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中受益。
4、社区参与和合作。社区和学校可以通过共享资源、合作开展教育项目和活动,来促进教育公平。例如,一些社区和学校可以合作设立课后学习中心,为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机会。
5、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对于那些在经济、社会和文化上处于劣势的群体,如贫困学生、少数族裔学生和女性学生,政府和教育机构需要提供特别的支持,如奖学金、低息贷款和特殊教育项目。
以上途径并非独立存在,而是需要政府、学校、社区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