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化县洋溪镇中心小学 肖 婕
[摘 要]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落实小学生劳动教育对加强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心理受挫能力、心态平和能力有着积极作用,对促进小学生养成教育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劳动教育 课程整合
落实小学生劳动教育对加强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心理受挫能力、心态平和能力有着积极作用,对促进小学生养成教育具有实际意义。根据一至六年级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小学学校可从以下方面落实劳动教育:
一、兴趣落实劳动教育
1、语文课前课后融合劳动教育 激发兴趣
学校可以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对小学生在语文课授课前、语文课后作业中分别进行系统的行为习惯训练,在训练中加入劳动教育课程,如:校园整理、教室整理、课桌整理、书包整理、家务劳动等。行为习惯训练与手动校园教室整理课程结合就相当于劳逸结合,让学生有了活泼后的安静,运动后的思考,动静结合让学生有了行动的兴趣与动力。小学生是天生的活动者,乐于在活动中成长,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与日常行为习惯训练课程整合,有效缓解了活动后的疲劳,提高了劳动的兴趣与效率,锻炼了心理受挫能力和心态平和能力。同时,课后作业融入劳动教育,学生在家中进行尽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既落实国家教育部“双减”政策,又提高了学生的整理能力、收纳能力和感恩能力。
2、习作课堂融入户外活动 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大自然是学生最好的课堂。”在语文习作课中,学生活跃在大自然中,呼吸清新空气,在大自然的雨露中手工劳作,如同奔跑在田间的马匹,自由驰骋,学生想象、实践能力将事半功倍。教师可让学生带上颜料、画板等作画工具在天地之间绘制与习作主题有关的自然图画,创作自然:春天观察蓬勃的生命,劳作播种后绘制潜伏的幼苗、碧绿的田野和青青的山脉;夏天在田野中灌溉、施肥、除草后绘制茂盛的树荫;秋天采摘丰收的果实后绘制金黄的喜悦;冬天制作冬服等年物,感受新年的喜悦;观察山水之灵动,绘制山清水秀图。不仅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规律,而且激发了劳动的兴趣与想象创作力,一举多得。
3、课堂设计融入常态活动 激发兴趣
常态活动的运动力将影响学生的劳动力。教师在课堂设计中以全面发展学生为宗旨,增加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手指韵律操作活动、四肢协调活动、肢体与思维配合活动、人文课堂与劳动美育创作能力。在教学《田家四季歌》时,在课堂活动中设计与文本对应的农耕活动,学生借助农耕图片和农耕知识,运用农具或农具模型,对农耕活动进行初步认识和操作,课后再在家中进行养蚕、插秧、耕种、收稻的活动运用,在课堂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将农耕劳动及农耕文化有效落实。学生在劳动中有效模仿、思考、运用及创新。
通过课前课后开展行为习惯训练、习作课堂户外活动和课堂设计常态活动,从劳动兴趣和劳动操作等方面构建小学生语文课堂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
二、语文课堂习惯落实劳动教育
1、带头示范促劳动习惯养成
行动的力量永远大于言语。行动到达的是内心,内心反馈的是行动;言语达到的是大脑,大脑反馈的是情绪,所以带头示范带给人直观影响。比如:在习作课堂《我学会了**》中,教师可给学生示范扫地,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观察到正确的握扫把的姿势和先将灰尘扫成一堆再装入簸箕的扫地技能,并将这种技能自主记忆,不再犯错。但是学生在一旁扫地,教师在一旁告诉她要怎样扫,不要怎样扫,这种说教式教育方法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带有负面情绪的学习没有效果,从而再次犯错。带头示范促劳动记忆生成,记忆生成促劳动习惯养成。
2、课堂温情陪伴促脑力劳动习惯养成
(1)师生陪伴。教师对学生有着天生的影响力,学生视教师为榜样。当教师在课堂上俯下身子,用平等的心态陪伴学生,设计启发性、开放性问题,陪伴学生一起思考时,学生对思考有了依附感,进而学会独立思考,学生通过课堂上的脑力劳动,形成自主学习习惯和良好的脑力劳动习惯。当教师设计启发性和开放性问题时,其实就是脑力劳动课程的设计过程。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还可以将音乐和劳动相结合,如:在教学《搭石》时,可以融入与文本匹配的山歌劳动,在落实单元要素,提升阅读速度的同时,通过山歌劳动,感受文本之美。学生在课程融合及行文美的感受中,提升对劳动的兴趣,养成劳动习惯。
(2)亲子陪伴。亲人与孩子间有着亲情的魔力,亲人像朋友般对待孩子,孩子的感知、行为能力将会提升。教学《慈母情深》时,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后主动为父母洗碗、倒洗脚水……课后延伸,培养了孩子的劳动意识与感恩意识。陪伴是劳动情怀的体现,有了劳动情怀才能让人生幸福。
3、环境影响促习惯养成
习惯的养成除了自我督促还需要环境的督促。课堂鼓励与评比形成良性向上的环境,每日常态劳动量以及劳动效果的评比,可有效促进劳动习惯的养成,比如:自己叠被子、洗碗、为父母亲捶背和洗脚等课内课外相结合的量化评比,发表劳动感言进行劳动效果评比,数日坚持,将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在劳动趣味与文化中有效提升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劳动审美能力,落实小学生劳动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相融合,从而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
参考文献:
[1] 程晗《<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重点解读》[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6(05)
[2] 王立宏《学校校内劳动实践教育方法初探》[J].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中等教育),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