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翔安教育集团中澳城幼儿园 龙春花
摘 要:园本教研是解决幼儿园教育教学问题,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有效开展园本教研,更好地发挥这一功能,需要基于真问题,创新形式,激发老师共同参与,让人人有话可说;通过研前厘清三级教研的关系和定位,研中唤起已有经验,以大化小拆解问题,研培互补哺拓宽思路,研后征集老师的评价反馈,从而引发深度对话,探寻问题的有效策略;优化教研管理,跟进落实情况,将方法策略在实践中运用、检验和论证。
关键词:园本教研 问题 策略
教研是追寻答案,解决问题的重要路径,也是每所幼儿园都在经历的工作。它是一件极具创造力的事情,一群人进行思维的激荡,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化解实践的难题。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教研却成了老师感到畏难且棘手的问题:老师无话说、不想说、不敢说,教研成为少数人的发言场;研讨不深不实,提出的方法策略空泛;教研与教学剥离,研后实践效果不佳。基于这些问题,园本教研将何去何从,又经历了怎样的创变?笔者以自身所在幼儿园的改革探索出发,在实践中提炼经验方法,疏通教研痛点。
一、把老师卷入其中,人人都能有话说
1、拒绝“想当然”,捕捉真问题
什么样的问题能激发老师主动参与呢?在确定教研问题时,回归教育现场,回归最平常的一日活动细节和老师的真实需求,通过日常巡班、定期跟岗、专家诊断和问题征集,自下而上捕捉老师教育教学中真实存在的问题,纳入园本教研,契合老师的实际需求,有效点燃老师发表个人观点的热情,激发老师参与研讨与交流,打破以往教研中“只听不讲”的困境。例如,上学期在巡班中发现老师在生成性主题活动的开展上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开学初在制定教研计划前,我们围绕“班级主题活动组织与实施”面向全体老师展开问题调研,“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你的困惑是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你觉得自己班级主题活动开展得怎么样”“后期开展班级主题活动希望得到什么帮助”,通过文本分析,关键词归类,将老师提及频次最多的共性问题纳入园级教研,形成专题式系列教研。
2、有备而来,共亲历共研修
每月一次的园级教研改变以往单一的活动形式,制定序列研修方案,将方案提前发给老师,留足准备时间。在内容上,包含“前期调研——理论学习——集中教研——整改优化——观摩展示”等系列活动,让老师们建立系统的研究思维,有时间也有需要为教研做足准备;在人员分工上,除了必要的主持、会议记录,我们还设置了调研分析、资料查阅、教研评析、微讲座等多个任务分工,让更多老师成为教研的主角,在研前、研中、研后参与其中,共同亲历这项活动。
3、创变形式,为教研“保鲜”
什么样的形式能持续激发老师的参与热情呢?首先在主持形式上进行创变。第一阶段我们尝试副园长、教学主任、段长轮流坐庄主持,让老师体验不同的主持风格,从而保持对教研的新鲜感。但教研是很具有临场性和生成性的活动,这对主持人灵活应变能力和专业素养要求是极高的,除了把握教研节奏,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老师们的研讨进行及时回应、有效追问、提炼总结和补充延展,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轮流主持对于段长来说还存在一定挑战,现场研修的氛围和效果也还有提升空间。第二阶段则调整为副园长和教学主任轮流主持,以兼顾教师的体验感和教研实效。
其次在研讨形式上进行创变。通过自由搭配、抽签组队、年段单位等组建小组式研修共同体,实践证明,5-8人为单位的小组式研讨更能激发老师的表达分享欲,小组研讨后再进行研讨结论分享,进而展开组与组的思维碰撞;或提供任务情境,以做替代说,一改以往全程式讨论的形式,在研修过程中穿插实操体验、问题解决等,让教师在做中提炼方法,在合作实践中集结智慧。
二、引发深度对话,寻找有效策略
1、达成共识,“心知”才能“研到”
老师先前对三级教研分别研什么是较为模糊的,因此,我们厘清园级、年段、班级教研的不同作用,对三级教研的定位达成共识。园级教研以全园普遍存在的典型及共性问题为内容,为老师提供引领和支持;年段教研以年段共性问题或共同经历的课程为主要内容,如共备区域规划、节日活动;班级教研则是剖析本周保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制定下周工作计划提供依据。达成共识后,老师在定教研主题时有更为明确的方向。
2、唤起经验,引发共情共鸣
高度凝练的问题往往让老师显得空洞,因此在教研设计上,我们时常借助视频、案例抛出问题,聚焦教学现场,将老师带入具体的教学场景,唤起老师的教学体验和实践经验,引发共情共鸣,在寻找问题症结和解决策略时老师会更有感悟、更有想法。
3、以大化小,分层拆解问题
为了更好地找到问题的具体解决策略,基于问题解决的内在因果,我们探索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路将核心问题层层拆解为具体的子问题,营造理性思辨的研讨氛围,引导教师聚焦一个个子问题进行分析,主持人有效回应与追问,激发老师的独到思考,不断拓展其思维和经验,步步深入展开研讨。
4、研培互哺,拓宽思路方法
形成“研培一体”的互哺研修模式,在教研活动开展前后,根据实际需求,借助网络学习资源和“引进来”培训资源,组织老师围绕教研主题展开学习。在教研找到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延伸拓展,进一步补充提升,帮助老师扩充专业知识,让老师的经验在教研、培训、实践中螺旋上升,拓宽思路方法。
5、反馈评价,倾听参与心声
教研后形成教研质量反馈闭环,老师是否有效吸收、内化,问题困惑是否得以解决,通过无记名问卷评价了解每位老师最真实的想法,以便在下次教研中调整优化。
三、教研虽已结束,但行动才刚刚开始
持续优化教研管理,每次教研结束后,根据教研主题及目标,把蕴含在讨论过程中最有价值的观点、内容进行提炼总结,梳理成指导建议,供老师实践运用,进一步论证教研成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同时建立三级审议机制,副园长通过查阅教研记录、审核周计划或现场旁听,每周跟进三个段长所在的班级教研;教学主任跟进年段教研;段长跟进所在年段的班级教研,反馈指导意见,确保每周教研有跟进、落实和完善。尤其对照教研审核周计划、检查项目工作,以跟进教研落实情况,了解问题解决成效。
教研改革实践历经两年,老师们教研意识不断觉醒,逐渐从“局外人”转变为“局内人”,教研氛围愈加浓厚,教研形式更加灵活,研修也变得越来越有感觉。但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探索、验证、调整的循环往复中寻找最佳路径。因此,改革这条路,我们仍在持续摸索前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Z].2022-2-10
[2] 蔡蔚文.幼儿园保教质量监控指导手册[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