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三岔河镇九年制学校 闵彦利
摘 要:作业作为教与学的交叉点,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在充分尊重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的前提下,以作业控量减负为基点,丰富作业形式为内涵,优化作业设计为抓手,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为核心,助推“双减”落地是挑战,更是责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而有温度的课后时光中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关键词:初中数学 精准设计 数学作业
作业作为课程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一种自主性、探究性有意义的智力或技能活动,是数学教学的延伸,它关联着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及巩固、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对于学生建构生活意义、增进学习体验、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有积极作用。
为了实现减负增效、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综合性目标,更多的初中数学教师开始对作业设计这一重要工作环节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如何才能设计出‘双减’含量满满的作业”已然成为摆在全体初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项关键课题。一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认识:
一、大单元预习作业
在每一章学习之前,把通读这一章教材的任务布置给学生,这项作业称为大单元预习作业。核心素养时代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才是教学的关键,预习能力是学习关健中的关键。数学阅读能力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需具备的重要能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要先从课本研读做起。从数学学习的角度来讲,所学知识都是螺旋上升的,所以在每个单元学习的初始,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这个单元和以往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再找到其中的拓展与区别。大单元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精准目标,找出本单元与各课之间的关联,厘清单元内层次关系,还能找出新旧知识与单元要素上下勾连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让学生结构化掌握知识,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如图1:
二、分层设计常规解题作业
作业以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拓展拔高的形式设计,通过层层递进的习题,让学生逐步学会解决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调动了学生内驱力,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分层作业具有挑战性和自主性,也尊重了学生的个人意愿,激发了学生完成的兴趣,通过分层设计当中的进阶挑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度、成就感。比如学习了平方法分解因式后可以设计作业: (1)x2-y2 (2) a2b2-c2 (3)x2-3 (4)2x2-5
三、多梯度的设计问题
在作业中设计问题时,尽量让问题的起点低、入口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由易到难的设置问题,使学生踏着阶梯探索,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尝试,激发学生的潜能。设问的多梯度性可以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各个方面,达到深层次认识问题的本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机会。比如学习了《分式》后可以这样设计这样的作业:(1)当X取何值时分式1/x-2有意义?(2)当X取何值时分式x2-1/x2-4X+5的值为零?
四、制作单元错题反思卡
在进行完一个单元的学习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制作单元错题反思卡”的作业,内容包括:本单元错题摘录、研究总结“犯错”特点、规划“少出错”练习计划等。学习就是一个“发生错误一研究错误一改正错误”的过程。出错是发展中学生的权利,让学生参与找错、议错、辩错,使他们明确错误的所在、错误的原因,才能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获得正确的知识。
五、绘制单元思维导图
一个单元学习结束后,老师将持续关注学生的知识总结与结构化思考能力。学生通过设计思维导图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通过关键词厘清内容重点,深入挖据知识点内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头脑中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得以再现,对已有的知识查漏补缺,把零散的知识整合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如图2:
六、作业评价提高有效性
作业的评价是教学环节中最为关键的一步,直接影响到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作业的评价方式可以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评价为主导的模式,加入学生自评和小组成员互评的方式。在自评的过程中,在察觉自我完成较好和不够好的地方进行打星评价,学生会对自己的能力、完成作业的状态和发展趋势进行反思,做到深层次的自我认识,培养学生的成长性思维。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双减”政策赋予了老师对作业设计更广的思考空间,借力“双减”政策的东风,在充分尊重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的前提下,以作业控量减负为基点,丰富作业形式为内涵,优化作业设计为抓手,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为核心,助推“双减”落地是挑战,更是责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而有温度的课后时光中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科书上册,2014年7月印刷
[2]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材1+1》上册,2014年4月印刷
[3] 邱冬,王光明.平面几何教学的新视角:“示以思维”——基于章建跃先生对“三角形”的过程分析[M].数学通报,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