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高年级教材单元整合为例
四川省旺苍县高阳镇中心小学校 高 燕
摘 要:本研究以义务教育阶段中高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为载体,紧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学习任务群"理念,系统探索大单元教学的设计路径与实践策略。通过对统编教材单元内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等板块的整合分析,构建"主题探究—阅读写作—综合实践"三维任务群体系,重点阐述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流程框架、实施难点及优化策略,并通过教学实验验证其对学生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及文化自信等核心素养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基于任务群的大单元教学能有效解决传统教学的碎片化问题,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范式。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 大单元教学 教材整合 语文核心素养 中高年级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政策背景与课改要求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学习任务群"概念,将其作为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的重要方式,强调"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这一理念直指传统语文教学中"单篇教学碎片化""知识训练机械化"等问题,要求教学从"以课文为中心"转向"以素养为导向"的整体建构。中高年级作为小学阶段语言能力从积累向运用转化的关键期,其教材单元编排已呈现主题化、结构化特征,为大单元教学提供了天然载体。
2、实践困境与研究价值
当前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仍存在三大矛盾:一是单元主题与分散教学的割裂,如教师常将"语文园地"与课文教学割裂处理,导致知识迁移困难;二是能力目标与单一训练的失衡,如口语交际课缺乏与阅读写作的有机衔接;三是课时限制与深度学习的冲突,传统单篇教学难以支撑探究性学习的时间需求。本研究通过任务群设计将单元要素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项目,为教师提供"主题提炼—任务分解—活动设计—评价跟进"的完整教学链,同时为学生构建沉浸式的语言实践场域,实现从"知识接受"到"素养生成"的转化。
二、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1、学习任务群的内涵界定
学习任务群是"围绕特定学习主题,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设计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其本质特征包括:主题统领性(如"民间故事"单元以"文化传承"为核心主题)、实践关联性(任务设计指向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认知层次性(任务难度遵循"感知—理解—运用—创造"的心理发展规律)。
2、大单元教学的理论架构
大单元教学以"大概念""大主题"为锚点,对教材单元进行重组与拓展,形成"目标—内容—活动—评价"的教学闭环。其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情境学习理论(主张将语言学习融入真实或拟真情境)和整体性教学理(注重学习内容的结构化关联)。
3、任务群与大单元的耦合关系
学习任务群是大单元教学的"操作系统":大单元提供主题框架与内容边界,任务群则通过"分解—关联—整合"将静态教材转化为动态学习过程。以六年级上册"革命文化"单元为例,大单元确定"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题方向,任务群则设计"革命文物档案搜集""红色剧本创编""烈士书信品读"等阶梯式任务,实现从信息搜集到情感共鸣的素养进阶。
三、中高年级教材单元整合的实践分析
1、教材单元的结构特征
统编教材中高年级单元通常遵循"主题引领—要素整合"的编排逻辑:主题维度涵盖"自然""人文""科普"等大类,要素构成包含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五大板块,能力梯度从中年级的"段落理解与简单表达"向高年级的"篇章分析与创意表达"进阶。
2、单元整合的三维原则
(1)主题线索的纵贯性。以三年级下册"寓言故事"单元为例,需紧扣"小故事大道理"的主题内核,将课文寓意探究、语文园地成语积累、口语交际辩论会、习作创编串联成"读—析—辩—写"的主题链,避免各板块教学割裂。
(2)能力发展的层次性。遵循"输入—内化—输出"的语言学习规律,如在六年级上册"环境描写"单元中:先通过课文分析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再在语文园地进行片段仿写,最后结合口语交际与习作实现情境表达与综合运用。
(3)资源拓展的开放性。整合课内与课外资源,如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单元可拓展《中国民间故事集》阅读,引入地方非遗故事,组织"家乡民间故事采录"实践活动,形成"教材文本—拓展阅读—生活实践"的资源网络。
3、板块整合的具体策略
(1)课文与语文园地的联动策略。以四年级下册"现代诗"单元为例,将课文的意象分析与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任务结合,引导学生先从课文中提炼意象关联,再迁移到自主创作,实现从读到写的无缝衔接。
(2)口语交际与习作的融合策略。采用"口语筑基—写作提升"的递进模式,如在三年级上册"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单元中,先开展"校园景物观察分享会"训练口语表达,再引导学生将口头描述转化为书面文字,实现口语与书面语的协同发展。
(3)跨板块综合实践策略。、设计贯穿单元的项目式任务,如五年级下册"中国古典名著"单元可开展"名著文化节"综合活动,整合课文研读、语文园地积累、口语交际辩论、习作创作等板块,形成整体性学习体验。
四、基于任务群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流程
1、主题提炼与目标转化
(1)主题二次开发。从教材单元主题中提炼更具探究价值的子主题,如将六年级下册"科学精神"单元转化为"探秘科学发现的密码",增加"科学实验重现""科学家轶事搜集"等探究维度。
(2)目标三维分解。以五年级上册"说明性文章"单元为例:知识目标为掌握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能力目标为能运用说明方法完成"家用电器使用说明书"写作;素养目标为培养逻辑思维与科学态度,各项目标对应不同教学板块的任务设计。
2、任务群架构设计
(1)主题探究任务群的设计。以四年级上册"神话"单元为例,设计"神话宇宙探索"任务群,包括"创世神话对比研究""神话人物档案制作""神话思维现代解码"等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主题内涵。
(2)阅读写作任务群的设计。构建"输入—输出"闭环,如三年级下册"想象世界"单元中,先通过课文分析想象的合理性,再在语文园地进行句式仿写,最后完成创意习作,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深度结合。
(3)综合实践任务群的设计。结合真实情境设计项目,如六年级上册"艺术之美"单元可开展"校园艺术节策划"任务,包含"艺术形式调查""艺术方案设计""艺术展演实施"等环节,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3、教学活动序列规划
以"民间故事"单元为例,设计5课时的活动序列:前两课时小组共读课文并绘制"故事要素思维导图",第三课时结合语文园地梳理民间故事特点并进行微写作,第四课时开展口语交际"民间故事接龙会",第五课时完成习作并举办发布会,形成连贯的学习链条。
4、多元评价体系构建
(1)过程性评价工具。设计"任务完成度星级表",从"参与积极性""合作贡献度""创意表现"三方面进行每日记录,学生每完成一次任务可获得相应星级,累计星级可兑换荣誉称号。
(2)终结性评价指标。以"说明性文章"单元为例,素养导向的评价体系包含说明方法运用(考察能否准确使用多种说明方法)、逻辑结构安排(关注说明顺序与段落衔接)、实践应用能力(评估实用文本撰写水平)、科学态度表现(考察探究中的质疑与实证意识)等维度,各维度根据重要性分配不同权重。
五、教学实施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1、典型问题与成因分析
(1)教师层面。部分教师存在"主题提炼困难"(如将"四季之美"单元简单等同于"写景教学")、"任务设计失衡"(将任务群简化为问题串或设计脱离语言实践的任务)、"时间管理失控"(课时分散导致任务断层)等问题。
(2)学生层面。中高年级学生能力差异显著:能力较强者能自主设计探究任务,而学习基础薄弱者在综合性任务中常表现出焦虑,难以有效参与。
(3)资源层面。存在整合型教学案例匮乏、跨学科资源联动不足、数字化工具支持欠缺等问题,影响大单元教学的实施效果。
2、系统性解决策略
(1)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开展"任务群设计工作坊",以具体单元为例进行实操训练;采用"同课异构+单元重构"的教研模式,集体整合教学资源;推行"弹性课时制",将分散课时调整为连排大课时,确保探究任务的连续性。
(2)学生能力培养策略。实施分层任务设计,如为不同水平学生提供差异化的"说明性文章"写作任务;开发"任务导航单",为学生提供结构化的学习支架;建立"素养互补小组",促进学生间的互助合作。
(3)资源支持体系构建。开发包含主题解读、任务设计、课件素材、评价量表的单元教学资源包;联合多学科教师开发跨学科主题资源;利用在线平台实现任务发布、过程追踪与成果收集,提升教学管理效率。
六、教学实践的素养提升效应
1、语言运用能力的实证分析
对某小学五年级两个平行班进行对比实验:采用任务群大单元教学的实验班在"综合性学习"题型得分率上显著高于对照班,尤其在"信息整合—口语表达—书面写作"的连贯任务中优势突出;实验班学生的习作平均分有明显提高,其中"创意表达""结构完整性"等指标提升显著。
2、思维品质发展的典型表现
在"科普知识"单元教学中,实验班学生展现出显著的思维进阶:绝大多数学生能清晰呈现科学探究的逻辑过程;超过七成的学生在辩论中能提出辩证观点,多角度分析问题;大量学生的创意方案中融合了前沿理念与实用设计,创新元素占比较高。
3、审美与文化素养的提升路径
(1)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艺术之美"单元教学后,众多学生能在诗歌创作中运用意象叠加、通感等修辞手法;在跨学科艺术实践中,学生的方案融合多学科知识,展现出较强的综合审美能力。
(2)文化自信的培养成效。通过"传统文化"单元的任务群学习,绝大多数学生表示"愿意主动了解家乡文化",提交的地方文化实践作品数量远多于对照班,体现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愿。
七、结论与展望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通过主题统领下的教材整合与任务设计,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板块壁垒,使语言学习成为充满意义的实践过程。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与文化认同等核心素养。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任务群与不同课型的适配性、构建更精准的素养评价工具,并拓展跨学段的单元衔接策略,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更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崔允漷.大单元设计: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J].教育研究,2019(04)
[3]吴忠豪.学习任务群:语文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的创新[J].课程·教材·教法,2020(07)
[4]王荣生.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定位与实施[J].语文建设,2021(01)
[5]陈先云.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语文,2022(03)
[6]周子房.任务群视域下的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J].全球教育展望,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