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县西渡镇杨柳学校 刘 晶
小学英语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中“重读写轻听说”的问题普遍存在,学生缺乏真实语境下的语言实践机会。如何通过创设多维语言环境,提升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
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语言环境创设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课堂互动形式单一,教师主导的填鸭式教学仍占主流,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表达机会。二是校园文化渗透不足,英语学习局限于课堂,校园内缺乏常态化的英语交流场景,如英语角、文化节等。三是家庭协同作用薄弱,家长对英语启蒙重视不足,家庭中缺乏英语学习资源和互动氛围。四是城乡资源差异显著,农村地区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匮乏,难以创设优质语言环境。
二、多维语言环境创设策略
1、课堂情境化教学,激活语言实践场域
课堂是语言环境创设的主阵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情境活动。
(1)主题情境构建:以人教版《PEP》四年级下册“Unit 4 At the farm”为例,教师可模拟农场直播场景,让学生扮演主播推销农产品,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
(2)多媒体技术融合:利用动画、音频等资源,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例如,播放英文动画《Peppa Pig》,引导学生模仿角色发音和表达方式,提升听说能力。
(3)游戏化互动设计:通过“幸运大转盘”“英语接龙”等游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如在教授动物单词时,设计“小动物做客”游戏,让学生通过模仿动物动作和叫声记忆词汇。
2、校园文化浸润,拓展语言应用空间
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通过以下方式营造常态化英语氛围。
(1)特色项目驱动:借鉴东平县佛山小学经验,建立英语广播站,构建“声芽计划—声动计划—声创计划”三级进阶培养体系,让学生在自主运作中提升语言能力。
(2)跨学科融合实践:结合美术、音乐等学科,开展英语绘本创作、英文歌曲演唱等活动。例如,学生通过绘制农场主题绘本,用英语描述画面内容,实现语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
(3)文化体验活动:举办“英语文化节”“世界文化日”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在文化对比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3、家庭协同育人,延伸语言学习场景
家庭是语言学习的第二课堂,家长应积极参与孩子的英语启蒙。
(1)日常英语浸泡:在家庭生活中渗透英语,如用英语问候、讨论日常事务。例如,早餐时说“Time for breakfast”,睡前共读英文绘本《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
(2)亲子互动游戏:通过拍手游戏、涂色连线等活动,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英语。如家长与孩子边念童谣“Clap, Legs. Right hand, clap...”边做动作,帮助孩子区分左右概念。
(3)资源支持与引导:为孩子提供优质英文动画、儿歌资源,如Super Simple Songs系列,鼓励孩子在观看中模仿发音和表达。
4、城乡差异化实践,缩小教育资源差距
针对农村地区资源不足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教师专业发展,通过转岗培训、线上研修等方式,提升农村教师英语教学能力。二是共享教育资源,利用“校校通工程”,引入优质英语教学视频、绘本等资源,弥补硬件设施不足。三是本土文化融合:结合地方特色,将本土文化元素融入英语教学。如在“中国之声”栏目中,学生用英语介绍家乡景点,增强文化自信。
三、实施效果与评估
1、实证数据支持
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据统计,参与情境创设的课堂中,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提升30%,课堂参与度提高40%,口语平均分增加15分。
2、评估体系构建
一是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小组活动记录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语言表现。二是成果性评价,采用角色扮演、主题演讲等形式,检验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三是家庭反馈机制:通过家长问卷、亲子活动记录,了解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创设多维语言环境是提升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应立足课堂,拓展校园文化,加强家庭协同,同时关注城乡差异,因地制宜地创新教学策略。未来,可进一步探索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语言环境创设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更真实、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资源投入,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优质语言环境中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