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师范附属小学 李 绮 伍筱娟
小学数学教学承载着传授基础知识的重任,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深度学习主张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主动参与、建构知识,并在探究与表达中形成创新思维。为此,教师有必要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特点,采用深度学习的策略,切实地助力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数学思想,提升学习能力。
一、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日渐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与技能,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小学数学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自主探究、建构知识,能有效克服学生理解偏差,促进其迁移与应用数学知识,从而切实达成学科教学目标。
数学学科逻辑性较强,需要学生在概念理解、规律探索和问题解决中形成系统性思维和灵活应变的能力。深度学习则主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内在联系,打破学科知识碎片化的局限,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同时,深度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的实践
1、创设情境激趣味,巧用任务促探究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主张在真实情境中展开探究与建构知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感知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与内在动力。同时,任务驱动式学习为深度学习提供了具体实施路径,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和目标导向的任务,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问题的过程,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本质。
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教师创设“规划游乐园”活动情境——某游乐园提供门票套餐方案,如每人需付25元,团体票8人总价优惠40元。学生需要计算多种购票方案的总费用,找到最划算的方式。在活动进行中,教师提出任务:如果一个家庭有5名成员,而另一家有6人,两家共购票该如何计算总费用?学生结合情境讨论运算顺序,明确应先计算优惠部分,再计算总价。此外,学生进一步观察不同方案的计算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带括号的运算优先级,确保学生将运算规则迁移到更多实际场景中,从而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
2、梳理知识建模型,优化结构强迁移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主张以知识梳理为基础,建立清晰的知识模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并实现灵活迁移运用数学知识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全面梳理知识点的关键属性与内在联系,有益于学生构建结构化的知识网络,并以直观模型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更易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克和千克》一课时,教师便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模型。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物品,引导学生估量并记录重量。期间,教师组织学生掂一掂、称一称,引导得出“橡皮的质量约为10克,苹果约为1千克”的感性认识。同时,教师带领学生建立模型,基于刻度尺展示1克和1千克的重量对比,强调1千克=1000克,再利用等量分割模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此外,师生优化迁移数学知识,设计“家庭称量挑战”任务,要求学生根据一周水果购买计划估算总重量,并选择适合的单位,做好重量记录。如此一来,学生即可切实巩固质量单位的实际应用性,并在不同情境中迁移使用数学知识,深化对质量单位的认知与了解。
3、聚焦思辨解问题,鼓励表达展思维
深度学习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驱动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度的分析、归纳和推理,提出具有创造性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在教学中,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假设,结合动手实践与小组讨论的方式逐步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案,能促进学生思维多维度发展,增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时,教师设置“设计菜园围栏”的问题情境。假设一块长方形菜园长为8米、宽为5米,计划围上围栏,并选择不同周长的围栏方案,探讨哪种设计更节约材料。在小组内,学生用纸片折一折、量一量的方式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探索并归纳出周长公式。同时,教师便可继续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周长相等时,长宽比例对菜园面积的影响是什么?”在讨论与计算的基础上,发现正方形的面积最大,并用清晰语言表达各自的观点。此外,学生还可分享设计方案,分析其优缺点,进一步深化对周长公式的理解,并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探究兴趣和能力。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实践,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为此,在后续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仍需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切实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其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使学习更具深度与广度,为数学课堂改革与创新发展提供实践路径和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