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善待错误谈起
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 范咏梅
从教以来,不断接触学生的各种错误,形形色色、千奇百怪,但它们都可以显现学生的真实思维,反映学生在建构知识和构建能力体系中的障碍。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利用“错误”,有时灵动地制造一些“错误”,将“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加以研究,挖掘出隐藏在“错误”背后的内涵,将会使数学教学活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引出错误,争中反驳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有的老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时,采取“马上制止”或“立即纠正”的方法,但这样做却忽视了错误的价值。我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有意识地进行灵活调控,变错为宝,使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生1: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因为长方形内角都是直角,和是360°。所以我猜想一般四边形内角和是360°。
师:他从特殊到一般,得出四边形内角和是360°的猜想,大家能进一步说明为什么吗?
生2:我在一个四边形里画一条直线(展示她的画法,实际上是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两个就是360°。
师:大家同意她的意见吗?
生3:老师,我不同意刚才生2的意见,我认为她的方法是错的。我用她的方法试了试,在四边形里面画两条这样的线,就分成四个三角形,内角和一共是720°,多了360°。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发现画两条对角线就多出了360°。为什么会多出360°呢?请大家和这位同学一样,在四边形里画出两条对角线,仔细思考,分成的四个三角形内角和与原来四边形的内角和有什么关系?
这次意外的缘起是学生画一条对角线,引起错误的“发现”进行反驳,这个错误本身富有研究价值。讨论中同学们发现,多出360°是因为在对角线交点处,新增加了一个周角,周角恰好是360°。而这个周角不属于四边形的内角,在计算四边形内角和时,要减掉这多出来的360°。这是一个错误,更是一次机会。当时我没有往下进行预设的小结,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从而把这个错误转化为宝贵的课程资源。
二、善待错误,争中内化
“教室——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善待学生的“出错”,课堂能够得到有效生成,也能在争论中内化知识。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时,请学生们拿出平行四边行的框架来玩一玩,启发学生从中发现。学生们一边使这个框架不断地变大、变小,一边在积极地思考着。终于,一位学生带着探究后发现的兴奋走上讲台,俨然是一个“小老师”的模样用一个框架边演示边讲解:我把长方形(如图1)稍稍一拉成平行四边形后,问同学:“你们知道现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为什么?”(长方形的长是7厘米,宽是5厘米)
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几乎全班都是“7×5=35”,这位“小老师”还慷慨陈词了----因为两条邻边还是7和5,没变!无疑,已有的“长方形面积计算”的认知基础局限了孩子们的视野, 这的确就是孩子们的看起来似乎有些糟糕的“思维实际”,不过从中我们不也正能窥见孩子们数学建模的一面吗?孩子们潜意识里已试图运用已有的“邻边相乘”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了呀,不正说明“转化”的数学思想已深入孩子们的小心灵了吗?课得继续啊!----“怎么办?”真是急中生智:我一声不吭,继续请“小老师”演示,只见“小老师”微笑着一拉、再拉,拉至几乎上下邻边挨近时,我故意提高嗓门问:“那照你们的想法一定还是五七三十五喽?”孩子们窃窃私语----他们相邻的两条边的长度不变,乘积也应该不变,但是这个平行四边行明显地越来越小了,也就是面积变了,所以平行四边行的面积的计算不能用相邻的两条边的乘积!教室里充满了欢笑声。
三、巧用错误,争中明理
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班本资源”的开发。要善于发现自己班级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例,摘录具有典型性的错例,引导学生共同观察分析:这样想是否正确?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教学实施,能将课堂教学的时间用在刀口上。
如在学习了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后,我摘录了以下错题:
(1)2.4×1.02=2.4×1×0.02=2.4×0.02=0.048
(2)2.4×1.02=2.4×1+0.02=2.4+0.02=2.42
(3)2.4×1.02=2.4×(1+0.2)=2.4×1+2.4×0.2=2.4+0.48=2.88
针对以上的“错解”,我没采取了“将错就错”的策略,巧妙地创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场,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思维被彻底激活了。这不:
生一:老师,乘1乘0.02就是乘0.02,而不是乘1.02。
生二:应该是2.04乘1与0.02的和,也就是说0.02也应该乘2.4。
生三:1.02应该改拆成1+0.02,而不是1+0.2。
生四:老师,我觉得他不够细心,他没有检验的习惯,我们只要用2.4乘1.02笔算一下,就可以知道是否正确。
……
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分析,让这些似曾相识的错误产生的根源得以充分暴露,避免同类错误的再次出现,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比单纯评讲练习趣味性、实效性好很多。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有时更是创新火花的闪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机会,要创造性地对待“错误”,让学生从错误中获得更多更完美的知识。我们要让“错误”美丽起来,善待“错误”,不要让美丽的“错误”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