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 仇志英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这本书中说: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靠教材上的一些信息量是不够的,数学课外阅读也要适时加入。通过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方式,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起数学,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做题目,然后就觉得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数学知识、方法、思想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缺乏主动思考的热情。数学课外读物很多都是设计了有趣、好玩的故事,把数学知识渗透其中,让学生在看故事的过程中不由自主的就置身其中,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主动地思考,不知不觉就获得了数学知识的熏陶。如:通过引导学生阅读《马小跳玩数学》,不仅在饶有趣味的游玩、游戏中学到了数学知识,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通过《小学生数学报》的阅读,了解到数学与航空航天,数学与航天,数学与能源,数学与人工智能,数学与先进制造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产生:我一定要学好数学的想法。
二、课外阅读,增强学生的解题技巧
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40分钟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教学一些基本的方法,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才能进行适量拓展。数学知识十分丰富,数学题目更是千变万化,仅靠老师课上讲解是不够的。课外读物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介绍了很多巧妙的解题方法,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在《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题: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150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很多同学都做不出。在交流的时候,有一个学生滔滔不绝地说了自己的解题思路:要求圆柱的体积,要用底面积×高,由底面半径可以求出底面积。π×42=16π(平方厘米),高不知道,可以用侧面积除以底面周长,150÷(2×π×4)=75/4π(厘米),这样,底面积知道了,高也求出来了,就只要用16π×75/4π=300(立方厘米)。这位同学的思路非常清晰,大家都给与掌声。这时,小王急切地举手,很明显想发表想法。我请他站起来说自己的想法,他激动地说:“老师,他的思路很清楚,太麻烦了。我有一种简便的方法,只要用150÷2×4就行。”其他同学一听,都瞪大了眼睛,饶有兴趣地听他讲:“圆柱可以通过切拼,转化成长方体,圆柱的体积等于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体积也可以用前面的面积×宽,长方体的前面就是圆柱侧面积的一半,宽是圆柱的底面半径。”这位同学边说边用教具演示,其他同学都向他投去敬佩的眼神。我问他:“你怎么想到这种巧妙的方法的?”他自豪地说:“我在小数报上看到的。”我对大家说:“同学们,你们看,通过课外的阅读,小王同学变得更聪明了。”很多同学受到了启发、鼓舞,都自觉地加入了读报的行列。于是,在课堂上的很多时候,我都能听到孩子们充满自信地讲解自己的巧妙解题方法。课外阅读,让孩子们的思维更活跃,让孩子们获得解决难题的愉悦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三、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学生也是社会人,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教师也要带领学生紧跟时代的步伐,让学生接受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时事动态,通过一些正能量的信息阅读,拓宽学生的眼界。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疾病传播模型》,了解了2020年寒假里遇到的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从数学的角度理解了我们为什么要戴口罩,勤洗手。通过阅读《个税调整带来的变化》,知道了个税调整是国家实施的一项让老百姓得实惠的政策。课外阅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社会,看世界。课外阅读,让学生具有创新的眼光,更好地成为新时代的接班人。
四、课外阅读,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生获得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不用老师讲解,就能获取更多、更广泛的知识。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在阅读时思考、研究,通过学生广泛的阅读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这些习惯和能力可以伴随学生终身,成为最好的财富。
为了让学生积极地参加数学课外阅读,教师在引导时也要注意方法。
合理安排时间。每星期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组织全班一起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意识到这也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内容,形成数学阅读的意识。
进行交流反馈。定期对阅读情况进行交流反馈,可以通过谈收获、写阅读笔记等形式进行。在交流的过程中体会课外阅读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从而产生更大的阅读热情。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数学课外阅读,是通过阅读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读物建构数学意义和获得数学方法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阅读,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