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学好语文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忽视语文学科特点,与学生生活脱离。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特点,就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进行思考与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活化教学
小学语文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课程,正在推广积极的实践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大力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没有真正得到落实,语文教学效果没有得到强化,笔者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进行探讨。
一、基础知识教学生活化
基础知识是小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搭建的重要地基,试想一下,如果小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没有积累到一定的数量,教师如何来进行阅读教学、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如果将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比做一座高塔,那基础知识无疑就是这座高塔中最下面的地基,只有打牢地基,才能保证这座高塔越建越高,学生才能在文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们倡导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首先应当做到基础知识教学生活化。例如,学会拼音,并根据拼音拼写生字是小学生学习语文必须跨过的第一道难关,众多版本的小学教材都在一二年级安排了十分基础的生字词语供学生学习,由于生字词语难度较小,学生学习起来并不费劲。但笔者认为,仅仅教会学生会认、会写这些生字还不够,这并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应当在学生学拼音、汉字的同时,教会学生认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提示标语,诸如安全提示标语、文明礼貌提示标语、行为习惯提示标语等,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灌输文明、礼貌、安全的生活意识。
二、课堂教学情境生活化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的过程。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一些与生活有紧密联系的课文,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情感,能使学生充分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生活,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文内容进行对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让学生主动从生活的角度去理解和表现课文内容。也唤起学生生活的多元化感受,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富有自己生命体验的个性化理解。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潜在意义的感悟。比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通过表演小壁虎向小鱼姐姐、黄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的情景,让学生认识到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作用,了解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功能,同时也能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向别人借东西要有礼貌的道理。
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促进课堂生活化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小学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阵地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语文老师应该想方设法地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让小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富有生活气息的课堂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从满足小学生喜欢新奇、刺激的心理角度出发,小学语文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多多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浓郁的教学氛围。这样,既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情感蓄势做准备,为课堂学习的深入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教学“桂林山水”的时候,不少语文老师就很头痛:明明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却苦于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去过桂林,缺乏对于桂林的第一印象,要如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研读文字,从字里行间体会到桂林山水的特点和美,进而激发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对于这类课文,教师支离破碎的讲解是无效的甚至会起反作用。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多媒体手段,给学生一些关于桂林山水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媒介,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再引导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自己体会桂林山水的美。
四、开展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
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从一方面来讲就是适应社会需求,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从实际方面来讲,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语文学科的生活化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更应该在课外活动时间中践行这一生活化,利用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课堂,增加语文学习的实践机会,在生活中获得直观的语文知识。比如学生在学习“认识大自然”时,就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进行有效的学习,认识树叶、感受溪流、看看蓝天白云、呼吸新鲜空气,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能让学生形象的看到书中描写的景物在自己眼中的状态,这样的实践活动,源于生活,又回到生活。除此以外,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对“书本世界”的理解,应该合理有效的进行“生活世界”还原,引导学生感知生活的渗透过程,激活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心理,立足于课堂进行生活化教学,又将生活带入到课堂学习中,真正的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力,让小学语文更具有开放性和趣味性。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小学语文教育回归生活,让生活实践成为教育的源头,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共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接近生活,融入生活,让学生增长见识,提高学习兴趣,享受学习的快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积极乐观的态度中求知、上进,得到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真切的感悟语文和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才能在教学与实践中提升自我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
[1] 姚桂萍.浅谈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的途径[J].基础教育研究,2019(20)
[2] 赵武星.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理念探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21(08)
[3] 咸高军.让生活教育理论点亮语文教学实践之火[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