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南鹿城中学 党 越
初中语文中文言文已占到一定的比重,像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共六个单元而文言文教学就占了两个单元内容,加上课外古10首诗词,文言文的比重要占到1/2。 而学生因课时紧,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差,即使老师讲解得再详细、再全面,最终学生不会的知识还是很多,即使一篇课文的背诵也是因为理解障碍而难上加难。因此,学生对文言文感到头疼。我想,要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朗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 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文言文重语感,重朗读。在大量的、反复的朗读中,读出语感来,在日积月累中产生对句子、文章的感觉。
二、借助工具
学生对一篇文言文,有时即使读顺读畅了,获得的初步感知往往错误百出。这时我们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旧知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在读过几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词句不理解,可查阅词典、字典,或请教他人。然后再在教师参与、组织、合作、指导下,完成,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读顺了文章,疏通了字词句,也掌握了内容。
三、多整理、多积累文言词语
文言文多是记录古代的生活,现代人多比较陌生,加之语言的变化,文言文的词义与今天差距较大,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词义也有固定的,多积累自然就会熟悉。一般而言,实词意义较单一,如“走”为“跑”,“书”为“写”,“尝”为“曾今”,“布衣”为“百姓、平民”,“牺牲”为“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等等;虚词意义较为复杂,如“之”的用法有三种,连词“而”表示的意义关系有四种,只要熟悉用法含义,做到心中有数,再遇到词语,根据语言环境去判断辨析,自然会容易的多。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后,教师给学生整理古今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和用法较多的文言词语是必要的。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对重点关键词反复记,固定词义多加积累,才会掌握。
我认为文言文的整理总结应有这样的几个方面:(1)文学常识,作者的名、时、地、评、著。本篇文章写作的目的背景。(2)通假字。(3)一次多义。(这里包括实词和虚词两个方面)(4)古今异议。(5)特殊句式。(主要是倒装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状语后置等等。)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多在读懂文本上下工夫、再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文言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