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建议”第三条主要阐述了如何“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的能力”的新课题,并指出了具体的要求,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全面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但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许多弊端,举其要有三:首先,在阅读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性地位,“注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缺少更多的独立阅读的机会。其次,教师程序化的分析替代学生富于个性独特的认知过程,削弱学生独立阅读体验的能力。再次,缺乏对语文阅读知识系统化的总结,使得学生的阅读体验零散,杂乱无章,无法形成自己独特阅读认知。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方法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无疑是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审美和创造思维的基本途径。因此,打破以往教育教学常规,以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手段取代传统教学中的种种陈规陋习,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学生的欣赏性阅读能力
历来文学作品阅读材料与欣赏性试题都得到较高重视。这种欣赏性能力一般涵盖两个方面:①语言品味能力。即词语、句子、文段品读能力,也就是品味词义、揣摩句义、品析重要句段或其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②手法欣赏能力。即对文章各种写作技巧(构思)、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烘托、象征、对比、托物言志、铺垫、先抑后扬等)的理解分析,其中还包括情感、意境、内容和主题等方面的揣摩、赏析。如:2018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体阅读第20题“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语中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色和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当然,要想提升欣赏能力,平时必须广泛地阅读和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语文的阅读教学在于培养学生的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教的目的就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的效果。可见,一个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是进行阅读的神圣使命,也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培养阅读习惯的方法之一就是,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的阅读,而要把阅读目标延伸到课外的阅读材料上。通过学生对课外的材料的阅读,能够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沉淀,有自己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四、引导开放型、探究性阅读
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开放型阅读教学,要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传统,又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教学生不能够再“以本为本”、“以资料为资料”,应该“以课本为主干,以资料为繁枝,以学生见解为茂叶”。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见解,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中华文化之博大,任何一种课本都只能精选极少的一部分来介绍,单靠课本去体会它,是很困难的,同样,不管是哪种文化现象,资料中的见解都是因人而异的,要让学生知道,只能拿来作为参考,拿来启发个人思维。教师本身更要知道,拿别人的见解强加于别人,在开放型的教学中是吃不香的。
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综合的工作,它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的个性,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视角为基础,从努力的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鼓励学生怀疑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主体性五个角度出发,使教师与学生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并使两者相结合,互为补充,既做到继承传统的语文阅读的方法,又能创造新的思路和途径。在实际的教学中,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