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问题引导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本文结合笔者亲身地理教学实践,主要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建立问题解决过程结构的模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精讲细拨指点迷津、练习巩固矫正补缺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地理课堂问题引导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问题引导 教学效益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引导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前对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进行完整设计,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问题背后的知识,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引导教学强调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对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参与性,以及问题解决中知识运用与获得的过程性。那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用问题引导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有以下体会:
一、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步入最佳的求知状态
古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地理教材文字简洁,科学性强,往往引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疑,努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造成欲知道理何在,须听分解的心理状态。如我在讲授“洋流”这部分内容时,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二战时,英军戒备森严,控制了直布罗陀海峡两岸,别国的船只无法通过,但是德国的潜水艇却能顺利地通过这个海峡,来往于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还不断袭击英军舰艇,这是为什么呢?“我国明朝郑和曾七次下西洋,他总是选择冬季从我国出发,夏季返回,这是为什么呢?” 引出问题:海水的运动有什么规律?它对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在这种“欲知而未知”的心理状态下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听课,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设疑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读图及思考,必要时给予启发、点拨,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随着教师的启发、点拨而积极活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建立问题解决过程结构的模式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一些学生不会分析问题,常常使用试探法解题,尤如盲人摸象,瞎碰乱撞,不仅徒劳无功,反而容易削弱自信心;还有一部分学生,则习惯用过滤法解题,仿如用一串钥匙,换个儿试开一把锁,事倍功半。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经常选择典型例题分析、示范。教师应进一步指导学生建立问题解决过程结构模式:识别问题——调动有用的知识和方法——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赞科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最有价值的本钱。”这就告诉我们,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方法。学习地理,掌握内容是其一,掌握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大门,发掘知识的宝藏,去掉教师的“拐棍”也能够“走路”。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找到答案的问题,教师要恰当加以揭示;或将提出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便于学生各个击破,攻克知识难点。例如,讲地形雨形成时,如果只让学生看完示意图后提问“地形雨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可能对示意图理解不透,只好照本宣科了。若将这个问题分成几个小题:(1)潮湿的气流前进时遇到高山会怎样运动?(2)气流上坡后气温有何变化?(3)气温变化后,空气中的水汽如何变化?(4)水汽是迎风坡多还是背风坡多?这样步步深入循序渐进,?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
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与思维水平的限制,学习不容易抓着重点,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待探究的问题和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或任务,进行自主探究,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名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观察学生自主学习进度、效果,要引导学生标注出疑难问题,提交组内讨论交流。简单问题学生自主解决,较难问题学生讨论解决,真正找出哪些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合作讨论,探究学习的氛围,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内合作交流。
四、精讲细拨,指点迷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自主学习探究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课堂点拨、答疑解难则是体现老师教学智慧的有效教学之举,更是教师主导作用最直接的体现。因此老师精讲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学生疑难问题能否解决,教学目标能否达成,是课堂效益高低的关键之举。精讲就是讲学生自己不能理解的知识,这要求老师从学生做的题目中发现的疑难之处,从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的疑难之处入手,重点讲解;做到“三讲”——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不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力求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
总之,问题引导教学以“问题为纽带”,问题引导始终渗透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动态建构”,从而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大大提高了地理课堂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