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娄底市娄星区双江中学 申伊琳
【摘 要】核心素养与基本素质并无多大区别,只是提法不同而已。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而言的,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教育,体现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
【关键词】中小学生 核心素养 德育教育 交融缕析
培养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实际上,就是进行德育教育,如何立德树人。没有无品行的教育,缺少情感的管理,无疑德育教育是无法落实到位的。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优劣,不仅关系到生命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更会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整个国家的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与德育教育本质上是一回事,二者是水乳交融的,在界说、提法上作条分缕析的争辩概无必要,也毫无意义。
一、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1、小学生德育发展的重要性。在21世纪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不少青少年学生受到影视、网络文化的影响误入歧途,导致犯罪率越来越高。青少年犯罪,过早吞咽生命的苦涩,甚至身陷囹圄,并非少见,在自身承受着迷茫痛苦的同时也给家人、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与影响。其根本原因是德育教育缺失。德育教育是起决定作用的,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生的发展方向。而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教育,这是毋容置疑的。
2、现在有许多家长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甚至达到痴狂程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以理解,但实质上却不知道,过分注重分数,忽视孩子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是在无形之中戕害自己的孩子。教师一味追求教学成绩而忽视德育和素质教育,抢占课堂,挤兑素质教育课程和时间……这无疑是一种教育上的失策和错误!只会导致孩子的素质发展不全面,感情缺失,社会正能量缺失,国家集体荣誉感缺失,对待周围事情麻木冷淡,只在乎所谓的成绩,最终将会误入歧途,甚至造成国家的巨大损失!
3、在习近平主席的决策领导下,广大师生和家长越来越重视德育,认为这是一个人能否成长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的根本,发展素质教育大兴德育,无论在什么时候,一个人的品德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德育影响着人的一生,间接地说,影响着人类的发展也是本真和宗旨,对学生与社会都至关重要,不可或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生命的成长,也会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
二、中小学开展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让他们言行一致。
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3、因材施教原则。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与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可以得到最好的发展。
整体而言,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教育都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引导他们更好地生活,善待自己,悦纳他人,服务社会。
三、中小学如何开展德育教育
中小学开展德育教育应从实际出发,要从青少年成长中的普遍性格特征着手。
首先,青少年学生具有模仿性,喜欢模仿的对象可能是影视、网络文化中的超级英雄,也可能是师长的行为;直接说教对中小学可能作用不大,而引导就容易起到一种渗透作用。因此,我们要把德育教育融入到学科课程教学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加以变通,层层递进,潜移默化与无声浸润学生的思想。这在语文教学中是最能体现的,比如,具有正能量的课文都可能时刻改变着学生的思想,他们有着模仿与崇拜的情感。同时,师长应该言行一致,行为应该富有正能量,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往往一些小动作都会被学生模仿;要做到为人师表,起到良好的诱导作用,悉心守候,静待花开。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全程观察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全心身的投入。
其次,青少年学生最具可塑性,老师应该及时发现那些偏移正轨的学生及时帮助他们,用智慧爱心去教育他们,帮扶他们回到正轨。只要发现及时,是比较容易教化的,对于学困孩子应该细心教导,在批评学生错误行为时,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采取友善温和的态度交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中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需要老师、家长细心为他们解释,要注意发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最后,值得提醒,学生家长也应该同学校教育配合,跟进时代,更新教育方式,树立“以孩子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家校沟通,共同呵护,才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
总之,德育教育是教书育人中的重要环节,是中小学生成长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环节。德育教育虽然受教育结构、环境、氛围、观念以及教育方式方法等因素的制约,但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又推进着中国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众志成城,让我们广大人民教师应当为青少年早日成才,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杰.性格培养全书6.[J].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2] 赵其坤.做有思想的教育举动者[J]现代教育,2012
[3] 戈登.父母效能训练手册[J].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4] 艾尔菲.科恩.无条件养育[J].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