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蔡家坡第一小学 高红叶
摘 要:大单元教学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需要,也是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提炼具有显性或隐性联系的知识点,遵循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等特点进行优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基于核心素养背景,围绕研读课标,有效整合教材资源,促使知识前后衔接;把握重难点,完善单元框架结构,促进知识系统呈现;以生为本,合理设置探究活动,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等方面展开探究,为老师简述了大单元教学研究策略,为学生呈现更优质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 大单元 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的能够满足自身当前以及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以及关键能力。所谓大单元教学是指以单元为学习单位,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聚焦学科课程核心素养,围绕某一主题或活动(大概念、大任务、大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思考、设计和组织实施的教学过程。教师在实施数学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既可以遵循教材中的单元划分内容,也可以超越教材中的单元划分内容,从而以较为统整、优化的方式展开数学教学,让数学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同生共长,让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一、研读课标,有效整合教材资源,促使知识前后衔接
近些年来,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教材整合成为了教学关键词。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载体,它既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模式,又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而,进行大单元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则是教材整合,也就是要综合考虑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数学学习经验等等,以某个核心知识点为中心,开展教材单元整合与创新教学,将数学逻辑体系真正重视起来,将数学教学工作最优化,将教材教学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要合理、有效的整合教材资源,作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要深度解读教材。只有切实参与教材解读的过程并全心投入,才能深化对教材及新课标重点内容的认识,从而使授课活动,数学作业设计,课时安排都有单元整合特定指向。
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就需要用很大的精力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我们小学数学知识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部分,教师必须系统研读小学一到六年级教材,理清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整体把握各部分知识的教学要求,弄清《课程标准》与原《大纲》比加强了哪些内容,削弱了哪些内容,了解各学段教材分别具有什么特色,以更好地把握每学段、每部分、每单元、每课时教学要求。如:在教学“数与运算”部分知识时,教师一定要了解各个学段的学业要求。第一学段:(1)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数值;能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2)能描述四则运算的含义,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能熟练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数的加减法;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第二学段:(1)能结合具体实例解释万以上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万以上的数,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能计算两位数乘除三位数。能直观描述小数和分数,能比较简单的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形成数感、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2)能描述减法与加法的关系、除法与乘法的关系;能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正确运用小括号和中括号。能说出运算律的含义,并能用字母表示;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形成运算能力。第三学段:(1)能找出 2,3,5的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否是质数或合数。(2)能用直观的方式表示分数和小数,能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和两个小数的大小;会进行小数和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转化成分数)。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小数和分数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和数感。(3)能进行简单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并说明运算过程。能在较复杂的真实情境中,选择恰当的运算方法解决问题,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教师只有整体把握《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更好的把握如何进行各部分知识的教学,有效的整合各部分知识,将各部分知识有机连贯在一起,而不使教学内容脱节,从而让学生如上阶梯一样,一步一个脚印的学好各部分数学知识。
二、把握重点,完善单元框架结构,促进知识系统呈现
单元框架结构是单元教学的辅助,实际上就是将这一单元中零散的知识点通过整合使其呈现出系统化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对这一单元内知识体系的认识与构建,进一步增加知识的条理性、系统性,是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横向关联,把联系密切的知识点通过对比,更突出知识的异同点,加深学生的理解;纵向联系,把同一脉络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学生的思路更清晰,从而达成数学核心素养的渗透。因此,在以单元整合为基础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知识体系方面的整合,使学生在对知识体系的认识中探寻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本质,促进学生结构化思维的形成。
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单元。我们在对本单元进行教学过程中,以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核心,突出本单元的重难点,将“线的认识”“相交与垂直”“平移与平行”相关知识整合为“认识线”(即“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认识及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和“画线”(即画平行线、垂线);将“旋转与角”“角的度量(一)”“角的度量(二)”相关知识整合为“认识角及角的度量工具”和“角的度量”(即量角和画角)。这样整合后的单元框架结构能帮助学生提炼知识要点,掌握单元重难点以及知识串联。数学的核心素养基于基本知识,但是又高于基本知识技能,而且数学的核心素养是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的,可以通过建立框架结构的方式使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及内涵,实现单元结构化,促进知识系统呈现,让数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得到升华。
三、以生为本,合理设置探究活动,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整体教学设计中,教师需充分考虑学生的现状和已有认知、通过本次学习需达到的认知及在未来成长中能够逐渐突破的认知,并对其进行细化分析,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其数学核心素养,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而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过程,预设的主要形式又表现为教学设计。以课时为单位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在合理把握每课时教学活动进程、优化教学活动的同时,还要形成知识链条、结构体系的整体性,关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时,要合理设置探究活动,通过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组、建构,为学生提供真实情境下具有探索性、开放式的学习场景,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已学内容,而且符合学情设计,有助学生思维和符号意识、推理能力、模型思想等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
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大单元整合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探究新知,从而积累丰富的经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课前活动设置:笑笑从图书馆借了一本魔法书,魔法书里有一首古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诗里有哪些方向呢?以古诗找方位词回顾旧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活动一“去图书馆”设置:笑笑看完这本书后,要还给图书馆,可她不知该怎样去图书馆,大家能帮她说一说从她家到图书馆的路线吗?我们怎样才能让笑笑记清楚路线呢?笑笑从图书馆回家怎么走?教师可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以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活动二“确定位置”设置:笑笑在大家的帮助下来到了图书馆,她的好朋友淘气也在图书馆,(出示淘气所在图书馆自习室的座位图)但笑笑找不到他,我们来帮一帮她吧!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必要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数对的探索中,体会知识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能够有效弥补单一课时教学的不足,让学生构建系统知识框架,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班级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大单元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教师应紧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与生活经历,规划大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聚焦重难点知识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提炼大单元核心内容,辅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