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中心小学 张青芸
摘 要:在“双减”背景下,要求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但对于名校的需求,教育资源不平衡带来的焦虑在家长心中并没有减轻,如何发挥好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教师如何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既有思维,紧跟当前教育改革形势,不断提高和创新工作方法,补强学校教育这一环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切实有效的手段,促进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育质量,弥补和缓解家长焦虑,是任重而道远的一项任务。
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二十四节气教育的普及最适合在小学阶段开展,加强小学生的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通过创新性的将二十四节气同小学数学相结合,通过创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思路,从差异中寻找共同点,从兴趣中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和学习热情,可以给数学这一本来抽象和枯燥的课程创造新思路,拓展新方法。
本论文旨在通过教育小学生学习和体会二十四节气同生活的关系,同身边事物的关系,引到学生激发自身探索和思维能力,具备提炼和总结能力,从而将这一方法导入数学课堂,使学生通过自主摸索、思维发散等方式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具备数学思维。从而也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 小学数学 创新教学方法 探索能力 求知欲
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同时“二十四节气”可以衍生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还可以同 “角的度量”等数学教学相结合,将“二十四”节气同小学数学教育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老师教导和指导学生从民俗节气入手,逐步导入数学概念,激发学生探索意识,不仅可以坚定文化自信,也能提高教学质量,为小学生学习能力和探索思维打下坚定基础。
一、课题背景
1、“双减”背景下对校园教学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方面需要教师提高课堂教育质量;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的弄懂弄通;三是要在提高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下功夫。
2、近些年来国家教育部对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特别重视
“中华民族作为伟大的民族应该在传承优秀文化过程中,在历史的积累和实践中坚持本民族特有的思想道德和理念,形成规范的民族信念”。“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学生接受和理解较为容易,更能够达到教学目的,能够对小学生在道德教育方面起到良好效果。
3、二十四节气中的24可以衍生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二十四节气”其实就是把周角等分为24等份的分界线。因此,在“角的度量”教学中,把这个内容糅合进教学内容,让学生尝试从“角的度数的视角来解读古人创生“二十四节气”的内在机理。通过这种方式,将“二十四节气”同小学数学教育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思维和数学学习兴趣,还能够在道德教育上起到效果。
二、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人们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一种历法。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简单的解释是:因为太阳每运行15度,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所以总共有24个节气。一年12个月,所以每月会有2个节气。
为了准确把握好时间季节变化,人们特意制定了二十四节气,大部分地区四季变化明显,节气就是表示季节变化的时间点。日历上写的几时几分交节就是这个意思。一年共有二十四个这样的节气。
三、“二十四节气”中的数学思维
1、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
“二十四节气”其实是把周角等分为24等份的分界线。因此,可以将其融入《角的度量》教学中。首先,把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轨迹看成一个平面,当做360°的周角,然后把这个周角先等分成4份,就得到四个最重要的节气“两分”(春分、秋分)和“两至”(夏至、冬至)。再把每大份等分成两小份,又会得到四个次重要的节气“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最后把每小份再细分为更小的三份,就能得到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平面示意图。由此可见,“二十四节气”中每一个节气实质上是一个15°的角。通过科学理念的渗透,学生从二十四节气入手,提升了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2、“二十四节气”中涉及到平均思维
它是从年→季→月逐渐深入,不断把一个大单位平均分成多个小单位的思考策略来进行创生的。这与数学的数量关系是不谋而合的,比如千米→米→分米→厘米等,如果在数学教学中也能展开这样的类比,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大的提升。
3、“二十四节气”用到了结构化思维
从时间分布上来看,整齐均匀分布在各月,有着一种严谨的次序美。可以将这种思维同数学教学中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教育相结合,依次整齐排布。通过此种方式方法,逐渐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结构化思维和等序排列等思维。
4、“二十四节气”同平衡对称相结合
二十四节气在一年中的平均分布,每月对撑平衡,从全年的角度看也轮回平衡,这一概念可以同等式、不同度量单位间等量转换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
四、“二十四节气”对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二十四节气”号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内容丰富、体系庞大、结构严谨。从古到今围绕其产生了无数的诗词佳话,民俗俗语,生活习惯和各地风俗文化,学习“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学习其中的数学思维,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到学生探索二十四节气中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让其领略传统文化之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性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为更好的学习和理解知识,感知和体验文化之美数学之美打下坚实的基础。
它的知识体系涵盖了天文、地理、农业、动植物、物理、文学、艺术和数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蕴含着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它承载着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作为学科教学,除了从“二十四节气”这一历法中借用丰富素材、融合节气知识以外,还应该引导学生领悟古人创生这一历法所用到的思维方式,并由此融合到教学过程,为知识学习和历法传承服务。
五、结束语
二十四节气较准确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同时生活处处蕴含着数学的知识,作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不断的将传统文化和数学教育相结合起来,让小学生从受教育初期就产生浓厚的兴趣,打下坚实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做到热爱数学,学好数学吧!更重要的是热爱生活,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开辟更加宽广的视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