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南县鹿城中学 刘 军
“书”作为人类历史文明、文化知识的载体,传承了几千年,是人类学习、继承古人智慧的重要工具。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也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显而易见书对人类的发展,对个人的成长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充斥于生活的各个角落的当下,读书竟变成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特别是处于读书阶段的孩子,更是不想读书、俱怕读书。那么最为语文老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呢?我认为每天的早读就是一个好的时段,也是学生不可逃避的读书时段,如果加以利用,定能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并爱上读书。具体做法如下:
一、营造良好阅读氛围
“孟母三迁”是一个经典的营造氛围,让孩子爱读书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孟母发现孩子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影响,所以,在早读课上,我极力营造阅读氛围。我抛却了给孩子定死任务,让学生去死记硬背的做法。把学生分成小组,在早读时,各组成员根据所学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内容,在组内阅读,讨论自己的看法、感悟、收集好的句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再应付差事的读书,读书的兴趣逐渐被激发出来,为养成阅读习惯打好基础。
二、有计划、有目标的确定读书内容
1、结合单元教材的文体、内容,选择阅读同类型的文章
教师根据单元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选择同类体裁的读物,并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以达到课内学习,课外实践,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在选择课外读物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向学生推荐读物,同时注意趣味性和广泛性。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时,在学习《邓稼先》时,指导学生选择有关《钱学森》《袁隆平》等事迹类的读物,这样一来,学主能了解更多的相关人物,以及科学家们的高尚品质和爱国精神。
2、结合单元教材的作者,选择阅读与作者有关的作品
学生在课内学习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向学生介绍该作者这一时期写的系列作品,让学生课外去阅读。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加深学生对这位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
三、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行动的内在动力,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的需要。让学生能怀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才能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渴求性的自我行为。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做法如下:
1、设置故事悬念,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课堂教学时,设置故事悬念,诱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让学生借阅相关书籍,在早读课上读。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好奇心很重的学生,当老师声情并茂地讲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的故事时,老师卖关子似的来那么一句“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总会把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这样学生就会在好奇心驱使下,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恐怕比任何强制措施的效果都好。
2、老师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撒发学生兴趣
教师要有日的的根据预定的内容,跟学生谈谈自己在阅读某个读物后的感受和收获,用”现身说法“激起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阅读。
四、有针对性的提供书源
对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与自主阅读习惯而言,充足的书源就如行军打仗的粮草,没有充足的书源,一切都是空谈。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设立“图书角”,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这样学生就可以相互交换着汲取书本里的营养,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里的图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在提供书源时必需是有针对性的,积极向上,真实反映社会生活,能引人思考的书籍,抛弃网络中流行的穿越类、修仙修真类、言情类、鬼狐精怪类的没有意义的书籍。此外,在保证有书可读的前提下,语文老师要利用早读时间,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的阅读方法,有计划的去阅读,并给学生创造交流阅读感悟的机会,慢慢学生就会爱上阅读。
总之,人是社会性动物,在学习某种技能的时候,学习氛围很重要。所以,语文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去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好习惯,才能让学生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