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县渣江镇中心小学 唐 伟
在小学教育阶段,小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不仅承担着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的任务,还具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职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小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和挑战。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1、教材中的人文主题
小学语文教材涵盖了丰富的人文主题,如亲情、友情、爱国、诚信、勇敢等。这些主题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2、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许多课文中塑造了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具有优秀的品质和精神,如《狼牙山五壮士》中的英勇无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周恩来的远大志向等。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人物形象,可以受到启发和激励,培养良好的品德和意志。
3、语言文字的表达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写作等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宣泄情感、表达自我的机会,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二、小学语文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2、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3、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有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三、小学语文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策略和方法
1、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并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如教材中《万里长城》、《赵州桥》等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让学生为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而骄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克服个人主义,把道德观念变成学生普遍遵循的道德风尚和道德习惯。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而这正是人格因素的主要内容。
3、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比如利用课本中的反面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分辨、否定这些人格中的杂质,对比自己人格中缺失的地方,修正人格中的缺陷,努力往健全人格方向发展。
4、加强写作指导
写作是学生表达内心世界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写作指导,引导学生倾诉自己的烦恼和困惑,释放心理压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和乐观精神。在写作指导中可引导学生以那些模范人物为榜样,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使学生明白挫折并不可怕,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会给人打击,带来悲伤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变得坚强起来,自觉地维护心理健康。
5、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制作等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自信心。还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小学生的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给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
6、加强个别辅导,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每位学生的心理状态。如果发现他们不正常的表现,应该及时进行个别辅导,鼓励他们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
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两者结合的重要性,深入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采用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