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长工实验学校 杨凤辉
摘 要:“教学评”一体化是将教师教、学生学、评价三个环节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种模式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采用多种方式,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与策略,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 凸透镜成像 多种评价方式
我现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为例,浅谈“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和反思。
一、学情分析
1、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凸透镜的应用实例有了一定了解,知道了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物体经凸透镜能成像。
2、通过数学,科学课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具备了能完成观察现象、总结规律的能力。
3、经过生物课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实验,学生了解了实验室行为规范,大部分学生有了动手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在进行实验探究前,学生能够根据探究问题,大胆猜测。
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能规范进行实验操作,正确记录 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对应的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4、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勇于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评价方式设计
为完成目标1
评价任务1:老师和学生观察装水的矿泉水瓶成像情况学生能说出猜想与假设内容,提出可行的实验计划。
评价主体:教师;抽查式提问: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提出可行计划后,教师点名回答并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适当补充。
评价任务2:正确填写实验报告中"猜想与假设""实验步骤"部分。
评价主体:教师;评价方式:书面作业,检查学生实验报告(当堂看个别学生报告并点评)。
为完成目标2
评价任务3:在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相互监督纠错。
评价主体:学生;评价方式:互评。
评价任务4:学生探究过程中,老师巡查观察操作过程并对学生的问题及时点评指导,并解释错误可能产生的后果。
评价主体:教师;评价方式:指导点评式
评价任务5:填写实验报告中"数据记录“部分。评价主体:教师和学生。评价方式:实验小组长先检查本组记录的数据,互评打分后交老师检查;老师评价方式为书面作业。
为完成目标3
评价任务6:小组合作交流,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评价主体:教师;评价方式:抽查式提问。请三个用不同焦距做实验的小组各派1名代表发言,教师对三组的结论给出评价。
评价任务7:填写实验报告中"实验结论"部分。
评价主体:教师;评价方式:书面作业。课后收集实验报告单,进行检查并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
为完成目标4
评价任务8:进行自我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评价主体:学生自己;评价方式:自评。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的关系。
难点:光屏上像的特点改变时,物距的位置。
五、教学器材
装了半瓶水的矿泉水瓶,蜡烛1支,火柴一盒.带刻度的光具座,光屏,报纸一张,抹布一块,焦距分别为5cm、10cm、20cm的凸透镜各小组桌上1个。
六、教学过程
环节1:教师口述本节课教学目标;提问复习凸透镜对光的作用?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学生齐答巩固旧知.评价:教师口述目标,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干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环节2:教师,将桌上的矿泉水瓶拿起.用一支笔先紧贴有水部分,让学生观察笔的大小,倒正,然后逐渐将笔远离水瓶,喊学生描述看到的像的大小、倒正情况,提问:笔这个物体离矿泉水瓶这个凸透镜距离变化了,像大小倒正就变化了,那么像的特点与物距有什么关系?学生也拿起了桌上装水的矿泉水瓶,学着老师样子做,同桌之间有小声讨论说出观察到像特点的声音。
评价:从最贴近学生自己生活的矿泉水瓶入手,激发兴趣,易调动探索热情。
环节3:教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有什么猜想,请将猜想写在实验报告上。学生:将小组的猜想与假设填入实验报告中。评价: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1和评价任务1.2。有的同学还写出了"物远像小,物远像倒立,物近像正立”这些猜想。这样的同学归纳总结能力强。
教师:根据你们的猜想,请用桌上的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参照课本 P74 - 75面步骤,定量探究物距在什么区间凸透镜成实像,能在光屏上看到。在什么区间成虚像?怎么看到虚像?物距在什么区间成缩小实像,在什么区间成放大实像?学生们也可自行设计操作步骤。学生:马上看课本上 第74面,讨论交流,制订计划.几分钟后老师提问让学生分享实验计划并指导。学生:填写实验报告中"实验步骤内容。
环节4:教师:请同学们实验前想想桌上的报纸起什么作用?调整三者高度时蜡烛是点燃还是不点燃?调整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的目的是什么?按自己组的计划进行实验。学生:开始将报纸垫在光具座下,防止蜡泪掉在桌上,有的点燃蜡烛了调,有的没有,对如何固定光屏,凸透镜,有的同学有困难,有的在移动过程没固定凸透镜位置不动,调光屏位置时不是微调……教师一直巡视并指导学生进行规范性操作和评价。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物距及不同物距下像的情况,在探究过程中,相互指出不当之处,互相帮助,互相评价。评价:紧紧围绕教学目标2和评价任务3.4.5开展教学活动。
环节5:教师对巡视过程中发现的典型操作不规范问题集中统一点评指导,学生反思自己哪些操作不规范。评价:让学生反思这个过程对动手操作能力有很好提升作用。
环节6:教师:请同学们逐个看自己记录的物距哪些是在大于2倍焦距的?哪些是在1倍和2倍之间?哪些是在1倍焦距内?和它们对应像的情况。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放大的还是缩小的?能不能直接从光屏上看到像?(即是实像还是虚像?),引导学生对本组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学生小声讨论,不同组之间也在交流,分析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师:提问3组同学,各自得出的结论,并进行评价反馈。学生:根据交流讨论结果回答,没问到的也在将别人的结论与自己的结论对比。
教师:归纳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让学生填写实验报告中"实验结论部分"
学生:结合教师评价反馈和总结将实验结论填入实验报评价:
教师:生活中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分别是哪个规律的应用?
评价:围绕目标3和评价任务6.7进行。
环节7:教师:看老师的演示,蜡烛经过哪个位置以后,光屏上所成像由缩小变成放大,经过哪个位置以后由实像变为虚像,教师将蜡烛在2倍焦距左右和1倍焦距处反复多次移动蜡烛,同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领悟老师操作目的得出结论。评价:让学生观察后自己动手可降低探究难度,突破难点,节约时间。
环节8:师生共同回顾,进行课堂小节。
教师:本次实验的结论:(1)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2)f<U<2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3)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4)一倍分虛实,二倍分大小。学生:对本次实验结论巩固记忆并填写实验报告中实验结论部分。
环节9:教师:请同学们填写实验报告中实验反思部分和完成课本第77面自我评价2.3.4题。学生:填写实验反思,利用课后时间完成自我评价2.3.4题。
评价:能较好完成目标4和评价任务8。
七、教学反思
这堂课教学目标清晰,教学中有调控,教学评价任务设计好,釆用了多种评价方式。整个教学流程紧凑,收放自如、学生积极性大部分很高,教学效果较好。但由于学生人数过多,纪律方面有待加强。学生层次差异大,有极个别学生在混水摸鱼,根本没动手。实验报告中实验步骤书写要尽量简化为好,学生写步骤花费了过多时间,导致后面下课了环节还只到7,后面2个环节都是拖堂完成的,这也是所有实验课的困惑,时间总感严重不足。
总之“教学评”一体化是针对每个教学目标设计对应的评价任务,评价任务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学的评价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整体,有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研究(XJK24CJC045)》之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