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江县联合镇中心校群星分校 余云春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角的度量”作为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基本认识,还直接影响到后续几何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角的度量”教学,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角的度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仍不难发现一些问题。首先,部分学生对角度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刻,导致在量角过程中出现误差。其次,量角器的使用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内外刻度的区分以及反向旋转时的读数问题。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量角方法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度量本质的理解和培养。
二、教学策略与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1、结构化教学内容,体现知识的连贯性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将“角的度量”这一内容置于整个“图形的测量”知识体系中,使学生能够在整体上把握其地位和作用。通过回顾已学过的线段、长度等度量知识,引导学生发现角度度量的共通点和差异性,从而更好地理解角的度量本质。
2、强化操作体验,提升量感
量感是学生在进行度量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对量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为了提升学生的量感,我们应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使用实物模型、活动角等工具进行实际操作,通过比较、分类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对角度大小的直观感知。
3、优化量角器教学,突破难点
量角器的使用是“角的度量”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首先,通过动态演示量角器的演变过程,使学生了解量角器是由180个1°角组成的;其次,引导学生观察量角器的内外刻度,并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内外刻度的读数方法;最后,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如反向旋转、不同方位的角的度量等,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思维路径的结构化,培养科学思维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学会用整体、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案例分析
为了验证上述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本探究选取了我校小学四年级的两个平行班进行了对比实验。其中一个班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另一个班级则采用本探究提出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新教学策略的班级在角度概念的理解、量角技能的掌握以及科学思维习惯的形成等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班级。
以下是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
在“角的度量”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回顾已学过的线段、长度等度量知识,引导学生发现角度度量的共通点和差异性。接着,教师出示了一个活动角,并让学生通过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来唤醒对角的大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三角尺上的30°角进行比较,使学生体会到比较的“标准”要相同,从而为量角的大小做好铺垫。
随后,教师通过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角的度量单位是1°角,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1°角的大小。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1°角拼成10°角,再10°、10°地往下数,感受把180个1°角拼成半圆的过程,从而构造出最简单的量角工具。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理解了量角器的构造原理,还掌握了正确的量角方法。
在优化量角器教学环节,教师通过动态演示量角器的演变过程,使学生了解量角器是由180个1°角组成的。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观察量角器的内外刻度,并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内外刻度的读数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设置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如反向旋转、不同方位的角的度量等。
四、结论与反思
笔者通过对小学四年级“角的度量”教学的深入探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这些教学策略和方法在提升学生对角度概念的理解、量角技能的掌握以及科学思维习惯的形成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结构化教学内容的呈现上,如何更好地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仍需进一步探索;在优化量角器教学环节,如何更有效地突破内外刻度区分以及反向旋转时的读数难点也需进一步探究。此外,我们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角的度量”学习中获得最大的发展。
五、建议与展望
基于以上探究结论和反思,本探究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为了更好地实施“角的度量”教学策略和方法,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组织专题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使教师能够深入了解“角的度量”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放慢教学进度,加强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提高教学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望未来,“角的度量”教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我们可以尝试将更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融入课堂,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角的度量过程,让学生在更加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操作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