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北塔区芙蓉学校 余 莎
湖南省邵阳市北塔区芙蓉学校 朱 婧
摘 要:节奏教学是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结合教学实践,探讨节奏教学在小学阶段的必要性、对学生综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节奏教学 音乐素养 教学策略 综合发展
一、小学节奏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趣味性不足。部分课堂仍采用机械式训练(如反复拍打“×××××”),导致学生兴趣低,甚至产生厌倦心理。教师对现代音乐教学法(如奥尔夫、柯达伊)掌握不足,或受限于课堂时间难以设计丰富活动。
2、节奏训练脱离音乐情境。节奏练习常以孤立形式出现(如单纯拍打节奏谱),未与旋律、歌词、情感表达结合,导致学生难以理解节奏的实际运用。 学生能准确拍打《小星星》节奏,但演唱时仍出现节奏不稳的情况。 许多课堂的节奏训练零散,未形成“感知—模仿—创造”的递进体系。低年级仅练习基本拍子,缺乏变化;高年级未适当引入复合节奏(如二声部节奏卡农),导致学生节奏能力停滞。
3、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部分非专业音乐教师对节奏教学理解不深,仅照本宣科,难以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对复杂节奏(如附点、切分音)讲解不清,学生易混淆。无法有效结合体态律动、乐器演奏等多元手段。
4、评价方式单一,忽视音乐表现力。过度强调“节奏是否准确”,而忽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如能否听辨不同节奏风格)。即兴创编能力(如用不同节奏为故事配音)。
5、课堂时间有限,难以深入训练。小学音乐课通常每周仅1-2节,节奏训练常被压缩,难以保证持续性。
二、小学音乐节奏教学的创新开展策略
(一)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趣味化教学
1、肢体律动教学。依据多元智能理论中的身体运动智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肢体动作表现节奏。例如,在学习《小鼓响咚咚》这首歌曲时,让学生根据歌曲节奏,用拍手、跺脚、拍腿等不同的肢体动作组合,表现出鼓点的强弱变化。还可以设计“节奏舞蹈”活动,让学生随着音乐节奏自由创编舞蹈动作,将抽象的节奏转化为具象的肢体语言,增强学生对节奏的感知和记忆 。
2、多感官协同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节奏学习,将听觉、视觉、触觉等相结合。在教学中,利用色彩鲜艳的节奏图谱,将不同的节奏型用不同的颜色和图形表示。如用红色圆形代表强拍,蓝色方形代表弱拍,让学生在观看图谱的同时,用手跟随图谱的节奏线条进行触摸感知,再配合听觉上的节奏音响,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节奏,加深对节奏的理解和把握。
(二)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特色教学
1、民族音乐中的节奏挖掘。中国民族音乐蕴含着丰富多样的节奏资源,在教学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独特的节奏魅力。如在学习蒙古族长调民歌时,让学生体会其悠长、自由的节奏特点;在欣赏江南丝竹音乐时,感受其轻快、灵动的节奏韵律。通过对民族音乐节奏的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节奏感,还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传统民间艺术与节奏结合。将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如戏曲、说唱、剪纸等与节奏教学相结合。例如,在戏曲教学中,让学生学习戏曲念白的节奏,感受其独特的韵律和韵味;在说唱教学中,引导学生创作简单的说唱节奏,融入自己的生活故事和想法。以剪纸艺术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剪出节奏”的活动,让学生根据给定的节奏型,用剪刀剪出相应节奏线条的图案,将视觉艺术与音乐节奏巧妙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三)依托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教学
1、智能节奏训练软件的应用。利用智能节奏训练软件,如“节奏达人”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这些软件具有节奏模仿、节奏创编、节奏游戏等多种功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不同难度的训练模式。软件还能实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节奏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2、虚拟音乐教室的构建。借助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构建虚拟音乐教室。在虚拟环境中,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音乐演奏场景,与虚拟的乐队成员一起演奏,感受不同乐器在节奏配合上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打击乐器合奏时,学生通过 VR 设备,可以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与虚拟的其他乐器演奏者进行节奏配合练习,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对整体节奏的把控能力 。
(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1、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节奏练习的完成情况、小组合作中的表现等。例如,教师可以每周对学生的节奏练习情况进行一次小结,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改进建议。学期末再进行终结性评价,综合学生的过程性表现和期末考核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2、多元主体评价。改变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引入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评价。学生自评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互评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家长评价则可以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例如,在小组节奏创编活动结束后,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评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并邀请家长对学生在家中的音乐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馈。
参考文献:
[1] 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D].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20年5月.
[2] 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
[3] 李妲娜.体态律动与音乐教育[J].才智.20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