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县第二中学 常永红
体育核心素养是高中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维度。健美操作为一项融合音乐、舞蹈与体育的综合性运动,以其趣味性、节奏感和群体性特点,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逐渐受到重视。教师应从体育核心素养的三大维度出发,探究健美操教学对高中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具体影响,为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健美操教学对高中生运动能力的提升
运动能力是体育核心素养的基础,包括身体机能、运动技能和运动认知等要素。健美操教学通过系统性训练,能有效提升高中生的综合运动能力。
身体机能强化。健美操包含大量全身性动作,如跳跃、转体、肢体伸展等,能有效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与柔韧性。长期参与健美操练习的高中生,其耐力、协调性和反应速度普遍优于未参与的学生,身体机能的提升为其他体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运动技能习得。健美操强调动作的规范性、节奏感与连贯性,学生需在音乐伴奏下完成一系列组合动作。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具体的健美操技能,还能培养身体控制能力和动作记忆能力。例如,复杂动作组合的练习能提升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而与音乐节奏的配合则能锻炼手眼协调与肢体协同能力。
运动认知发展。健美操教学中,教师会讲解动作原理、发力技巧及安全注意事项,引导学生理解运动规律。学生在练习中需不断调整动作细节以达到标准,这一过程能培养其主动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对运动的科学认知。
二、健美操教学对高中生健康行为的塑造
健康行为是体育核心素养的关键延伸,指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习惯与意识。健美操教学能从多个层面促进高中生健康行为的养成。
锻炼习惯的培养。健美操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观赏性,相较于传统田径、球类项目,更易激发高中生的参与热情。课堂上的集体练习能营造积极的运动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运动乐趣,进而将课堂兴趣延伸至课外,形成定期锻炼的习惯。许多学生在参与健美操教学后,会主动利用课余时间练习或参与相关社团活动,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
健康意识的提升。健美操教学通常会结合健康知识讲解,如合理膳食、运动损伤预防等内容。学生在练习中能直观感受到运动对身体形态和精神状态的积极影响,从而深化对“健康第一”理念的理解。例如,通过对比练习前后的体能变化,学生能认识到持续运动对维持健康的重要性,进而自觉规避熬夜、久坐等不良生活习惯。
心理调节能力的增强。高中生面临学业压力,易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健美操练习中,音乐的熏陶和肢体的舒展能帮助学生释放压力,促进多巴胺等快乐激素的分泌,改善心理状态。长期参与健美操的学生,更善于通过运动调节情绪,形成积极的心理疏导方式,这是健康行为在心理层面的重要体现。
三、健美操教学对高中生体育品德的培育
体育品德是体育核心素养的精神内核,包括团队协作、规则意识、意志品质等内容。健美操的群体性与规范性特点,为体育品德的培育提供了天然载体。
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健美操常以集体形式开展,如小组创编、集体展示等活动。学生需在团队中分工配合,共同完成动作编排、队形设计等任务,这一过程能培养其沟通能力与合作意识。例如,在集体表演中,任何一名成员的失误都可能影响整体效果,这促使学生学会关注他人、主动配合,形成“团队优先”的意识。
规则意识与责任感的强化。健美操有明确的动作规范和课堂纪律,学生需遵守练习秩序、尊重教师指导,在集体活动中服从团队安排。这种对规则的遵守能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同时,学生在承担团队角色(如领操员、组织者)时,会逐渐形成责任意识,学会对自己和团队的行为负责。
意志品质的磨砺。掌握复杂的健美操动作需要反复练习,过程中可能遇到动作难以达标、体力不支等困难。学生需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克服这些挑战,这一过程能培养其坚韧不拔、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例如,部分学生初期可能因肢体协调性不足而难以完成动作,但在教师鼓励和自身坚持下最终达成目标,这会增强其面对困难的信心与毅力。
为充分发挥健美操教学的作用,建议高中体育教学中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一是增加健美操课时占比,结合学生兴趣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如加入流行舞蹈元素;二是加强课内外联动,通过组织健美操比赛、社团活动等,延伸教学效果;三是注重个性化指导,针对不同体能水平的学生制定分层目标,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在练习中获得成长。通过科学有效的健美操教学,不仅能提升高中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更能助力其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与能力,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健美操教学对高中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多维度、深层次的影响。在运动能力方面,能强化身体机能、提升技能水平与运动认知;在健康行为方面,可培养锻炼习惯、增强健康意识与心理调节能力;在体育品德方面,能促进团队协作、强化规则意识与磨砺意志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