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 李可欣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这种培养应体现在师生的相处过程中。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思维发展的情况,让教师能够采用更加契合的方式针对学生的具体思维特征开展教学活动。
从理论上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求异思维、综合能力等等的提升,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有一个统筹思考的能力。但现实不容乐观,很多学生暂时还没有达到应该到达的思维层次。几何开放题作为数学中需要调动学生各种能力的一类题型,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发散思维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问卷调查主要是从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这两大块入手的,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很多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暂时还没有达到课标的要求。
第一题求76÷4+23×+(1-
)=?有23位学生占11.73%只用了一种方法,有115位学生占69.39%用了两种方法,有37位学生仅占18.88%用了三种方法。
第二题把一些糖平均分给18个小朋友或者24个小朋友,分给18个小朋友多2颗,分给24个小朋友少16课,请问最少有多少颗糖?这一题需要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将分给18个小朋友多2颗转化为分给18个小朋友少16颗。有53位学生占27.04%没有理解题意,143位学生占72.96%都能够顺利地进行转化。
第三题右图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面积是24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这是一道几何与图形方面的题目。有196位学生占100%想到了一般解法,有117位学生占59.70%想到了巧妙解法。
第四题两个自然数的和为120,且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为15,请问这两个数可能是多少呢?这一题难度较大,有47位学生占23.98%未能解答出来,有134位学生占68.37%用了最基本的一一列举的方法进行解答。只有15位学生占7.65%想到了巧妙的解法,将之前学习过的短除法灵活运用。
三、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良好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
1、情由趣生,让学生学喜欢的数学。教师要从具体的学生生活经验中入手,将具体的生活经验和抽象的数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2、动中蕴思,让学生学好玩的数学。小学生的天性就是好玩好动,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引导学生积极动脑,自主探索。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还处在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因此自己动手操作,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二)引导联想转化,训练学生的变通性思维
1、基础观察,初步训练变通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在遇到不同的情况时能够变化策略。巴甫洛夫说“观察,观察,再观察”,这不仅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也要注意观察,感受数学题中一些微妙的联系,进而思维才能够变得更加具有变通性。
2、多方联想,透彻理解变通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对已学的知识能够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运用。同时在学生理解了新的知识点以后,教师也及时进行类化变式质疑,促使学生进一步透彻理解。
(三)倡导多向思考,提升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1、一题多问,让学生爱上严谨的数学。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来不得一点马虎。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通过一题多问,促使学生能够从错综复杂的题目中,找到最关键的部分,把一道具体的数学题转化为一个抽象的公式,这也是一种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2、一题多解,让学生爱上巧妙的数学。数学是一门巧妙的学科,充满着美感。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会产生思维激烈的碰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多解的题目,促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成感,充满生机。
(四)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1、尊重差异,让学生敢问。教师要尊重个体差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新授部分结束后,练习题的设计要做到有层次,从基础性的练习到变式练习最后提高性的练习,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更透彻理解新知。
2、鼓励质疑,让学生好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在学生眼中教师、尖子生、大多数人都是一种权威,但是所有人都有可能会出现错误,因此学生也要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将间接经验的和个人直接经验相结合,得到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随时质疑权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要从四大方面入手,创设良好环境,提高思维的积极性,引导联想转化,训练学生的变通性思维,倡导多向思考,提升学生思维的流畅性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