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 薛钦雯
摘要: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能力,教师要重视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小学生在数学实验中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维,并能够利用数学思维来看待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实验 策略
数学实验改变了传统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性,让数学在学生的观察、操作中“可视化”,将静态的思考过程动态化,让闭塞难懂的知识点活灵活现地具象化。
根据数学实验的内涵,可以分成以下三种类型:一:检验性实验。二:探究性实验。三:拓展性实验。
数学实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经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于是越来越多地出现的课堂上。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提高数学实验课堂的效率,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
一、优化学具,突破学习难点
目前在数学课堂上的学具普遍较为传统,这些材料都是以观察为主,操作性较弱,限制了学生对某一重难点的深度学习。因此,要想提高数学实验课堂效率,必定要对学生的操作学具进行优化创新。但是学具也不必太过复杂,应在切合本节课的实验内容、有助于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的基础上,贴近生活,容易获取。
在学习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时,学生需要通过数学实验自主探究圆柱表面积的组成部分、侧面形状以及圆柱侧面形状边长与圆柱底面之间的关系。然而教材没有配备相应的学具,学生身边只有生活中常见的圆柱体,如圆柱形饼干盒等等。而这种静态学具并不能展现圆柱的侧面形状和明白圆柱侧面边长与圆柱底面之间的关系。为了学生可以有效探究本节课的重难点,这时就需要对学具适当优化。
学生可以利用卡纸、刺毛皮等材料,将已有圆柱的表面包裹住,这样一来,可以将圆柱的底面、侧面进行拆卸来进行有效的数学实验。
将卡纸拆卸下来之后,可以发现圆柱由两个圆形底面和一个长方形组成。将圆柱与长方形比较可以很快发现,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那么长方形的长是是圆柱的什么?学生猜测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这就需要利用学具来进行操作验证。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圆形做好标记,沿着长方形的长旋转,经过操作可以轻易发现,圆形底面沿着长方形的长旋转,从这一端到另一端,正好旋转一周。
因此可以总结发现:圆柱侧面长方形的长是圆柱底面圆形的周长,所以圆柱侧面面积等于圆柱的高和圆柱底面周长相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与教学重难点契合的操作工具可以让数学实验事半功倍。重视数学实验本身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学具的优化以培养教师以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
二、化解冲突,深化数学思维
在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学生首次接触了体积这一概念。书本一句话就解释了体积的意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学生读完这句话,自认为很简单,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体积,于是我拿出了一个容积2升的大空水杯和一个石榴,同学们瞬间提起了精神,我开始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两个物体谁的体积比较大?结果全班34人认为石榴体积大,只有7名同学认为水杯的体积大,经过一番讨论,认为石榴体积大的同学的理由是石榴重。这该怎么办呢?同学们受到先前关于重量的知识点的负面影响,没有理解体积概念中的“所占空间”一词,显然光靠书本的解释,没有亲身的操作是无法理解的了。于是我便让学生自己试着实验:你的书包里大概可以装几个这样的水杯或者这样的石榴?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开始实验操作,发现同一个书包这样的水杯大概可以装两三个,石榴却可以装十几个。我适时提问:书包容纳物体的空间是一样的,怎么会石榴装的更多呢?这时同学们才恍然大悟:体积和重量没有关系,一个石榴所占空间更小,才能装得更多。随即同学们融会贯通举了气球和实心球的例子,虽然实心球重,但是气球所占空间更大,所以气球体积大,体积和重量没关系。这下通过操作将抽象的概念与实物联系起来,同学们终于明白什么是物体所占空间。我相信,只要同学们想起让人记忆深刻的水杯和石榴,他们就可以清晰地区分重量与体积之间的区别。
三、数学应用,提升实验能力
学生往往会提问: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是因为数学课堂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割裂了,没有紧密联系。新课标对教材内容的选用有这样的要求:素材的选用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这些素材应当在反映数学本质的前提下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现实,以利于他们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统计的实验方法及过程的基础上,将数学实验应用于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原来数学就存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不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对数学有正确的认识,愿意学习数学。综上所述,数学实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板块,抓住每一次课堂机会,让数学实验有效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