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澧县第一中学 尹耀喜
摘 要:数学创新能力是数学的一般能力,包括对数学问题的质疑能力、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即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对数学问题猜测的能力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养成独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能力提出新见解、发现新思路、解决新问题。
关键词:创新意识 情境创设 思维障碍 勇于创新
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相比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的思维品质以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既需要智力的参与,也离不开情感的支持。创新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能引发创造性成果,它是人类智慧的核心。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制度的不断完善,都离不开创新意识这个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有许多事业成功的人土都受益于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改变了不少人的人生道路,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如热爱、美感、羡慕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动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真挚情感的灌注。
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情境创设
要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要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得出很多结论。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后再思考、讨论的余地,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合作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在很多情况下,正是由于问题或困难的存在才使得合作学习显得更为必要,每节新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依据导学提纲预习本节内容,要求将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的主要区域,课前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中解决,课堂中未弄明白的问题课后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请教老师,实现真正的“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没有问题就寻找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在同桌、临桌之间相互探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更多地鼓励学生独立审题、合作探讨,把问题分析留给自己。这种做法的出发点就是避免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当然他们归纳基本步骤和要点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施以援手。
三、扫除创新思维中的障碍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扫除创新思维的种种障碍。创新思维的主要障碍是习惯性思维、心理障碍以及环境因素造成的思维障碍。我们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克服习惯性思维的最佳途径是进行变通思维训练。我们常说“穷则思变”、“变则通”、“随机应变”、“举一反三”等,这些词语实际上都表达了一种思维方式,叫变通思维。变通思维是指不同分类、不同形式的思维转换运用,即从这个思维角度转换成另一个思维角度。比如说,废弃的饮料瓶,大部分人都把它当废品扔了,而有人却把它制成精美的工艺晶、各种花篮,非常漂亮,曾盛行一时。根雕艺术产生前,谁都把它的原材料当柴烧,舍此百无一用,偏偏又是变通思维使其为人们的生活又多增添了一些色彩和亮点。农村的麦秆当柴烧,早已成为历史,因为麦秆工艺不仅为国人所喜爱,也已经打开了国际市场,每年为国家创造大量的外汇收入。
创新障碍中影响最大的是心理障碍。创新意识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只有当人的心情愉快、关系融洽,没有顾虑、绝对放松的时候,人的思维才会活跃、激荡,才会进发出新的火花,才会有创新力。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基本上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教育气氛沉闷、压抑、无奈。这种气氛封闭了学生的情感,锁住了学生的心扉。学生对教师或敬而远之,或望而生畏,不可能有创新欲望。所以,首先要改变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气氛,这是创:新教育的前提,否则,创新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其次,教师太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很多教师看不起学习差的学生,这对学生是极大的伤害,无形中给学生施加了精神压力,形成了心理阴影。尤其是技校生,他们学习普遍差,自卑感强,对前途感到迷茫,缺乏自信心。我们技校教师应该对他们加强心理疏导,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爱心,帮助他们越过心理障碍。所以笔者建议,技校新生到校的第一课应是心理课,帮助他们找回自信,肯定他们的优点和成绩。
四、教学上要勇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的弊端显而易见,过分强调了共性,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强调按计划执行,盲目服从偏重概念与结论的学习模式,在专业、课程、学习方式等方面受教育者没有实质性的选择权利。因此,这样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无法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在知识的长河里,他们能够继承,但难以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上要勇于创新,只有我们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激发出了。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的环境,给予他们创造性尝试的机会,对于学生富有创意,别出心裁的解题方法及解题思路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内在的无穷力量,也从老师的肯定中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同时也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的发挥,从而自觉地不断地去创新,去完善自己。
总之,我们在教学上要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观念,树立“师生共同探索”的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的空间、解放学生的时间,真正实现在教师的参与、指导和建议下,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