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化马湾乡第一中学 张登科
摘 要: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深入研究教材中的道德素养,坚持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原则,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关键词:文道统一 道德素质 渗透途径
语文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教学内容的人文性决定了它与德育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要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挖掘教材的育人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人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迫在眉睫。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
语文教材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课文文质兼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 只有通过教育启发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国传统美德及现代德育教育的熏陶,才能达到培育出兼具传统与现代美德的优秀人才的目的。
现在,德育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问题学生低龄化,学生不能亲其师、信其道。究其原因是德育目标追求高大全,未考虑学生的发展阶段,未将抽象知识融入显性生活中,不接地气,学生内化不透,行为脱节。为此,教师应该坚持德育教育的方向性,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生的认同感。坚持生活教育理论,凝聚多元有力的德育主体,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形成合力主体群,培养学生的自我建构能力。“丰碑无语,行胜于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教师要率先垂范。突出时代性,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应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中,文道相统一,把复杂的、抽象的德育内容具体化。抓好榜样示范教育,“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抓好榜样示范教育。对问题学生不歧视、要诲人不倦,还要警惕“柔性教育”的陷阱,在坚持“赏识、鼓励”的同时,还要运用合理的惩戒。只有恩威并施,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深入研究教材的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自身要求,因此,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内容,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受到熏陶、提高修养。
1、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中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应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感染学生。“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只有做到“批文入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才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真正实现“学文与悟道”的统一。应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在《离骚》的教学中,通过朗读,通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语句,体会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为解决民生疾苦而不懈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故乡》、《乡愁》表达了对故乡的真挚情感,有期待、有向往、有赞美,也有惆怅。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教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进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昂扬乐观的人生观。
2、进行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美德教育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学会感恩是做人的基础,感恩是做人的底线。教学《背影》一文,当学生对背影中蕴藏的深深的爱子之情所感动的时候,顺势引导学生去说说爸爸妈妈对你的深挚的爱的故事,这样无形中就渗透了感恩教育。《诫子书》中的“俭以养德”探究了节俭的重要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人要有忧患意识。
3、要倡导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的教育
通过讲《曾子杀猪》的故事,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从而体会: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使思想得到升华。《闻一多的说和做》中,为了民主解放运动的胜利,闻一多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壮举,显示了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品质,用语言、表情、动作、形体等来达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目的,使学生触景生情、因事激情、知理明情。
三、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教学时采取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也乐于接受德育教育,应把握学科知识和德育知识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寓德育知识于握学科知识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的教育。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只要把握时机,巧妙启发,就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要通过情景渲染,创设好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情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德育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要充分利用教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润物细无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重视课堂拓展讨论。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秀诗文、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事迹等,都是进行理想、意志、品格教育的生动教材。要挖掘德育亮点,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世界观。
要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作文教学是实行“文道结合”的综合训练过程,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明辨是非、真假、美丑、善恶,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学生作文及日常练笔的过程也是其提炼和升华思想、促进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康人格形成的过程。
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等多种方式来实施德育教育。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分角色表演、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办手抄报、积累格言警句、开讨论会、演讲比赛等,推荐学生阅读课外自读课本及针对中学生列出的必读书籍,开展专题综合性活动,把课内知识作适当的拓展延伸,通过挖掘文本,在拓展中延伸,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从而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治与洗礼,既能激发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又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还能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进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
我们要坚持教书育人,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提升,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江涛.基础教育改革(上)专业技术人员中小学教师专业培训班,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