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阶段学生年龄比较小,心智方面还很不成熟,认知能力也比较弱,因此,小学体育教学的开展要尤其注重遵循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小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和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出发,联系现实生活,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提高小学生的体育素养。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 小学体育 教学策略
一、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亟待创新
小学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传艺式教学,由老师负责讲解、示范、组织学生练习、纠正学生错误、巩固与提高等一系列步骤组成,这种教学模式注重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强调教学的纪律,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显得过于机械呆板。另外,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影响,很多小学老师的教育观念较为机械片面,尤其是在教学层面,教学普遍缺乏亮点和创新,教学内容没有重点和独特性,无法在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吸引学生。
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小学教育往往更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大多学生也侧重于学习其他语数外各种课程,而对体育教学存在一些偏见,往往认为其和自己今后的发展具有较少的直接联系,从而忽视了这门课程,导致小学生往往不会过于注重学校的体育教学。除此之外,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小学生的自控力和专注于某项事物的能力都比其他教育层次的学校学生较低,因此很难对体育课程给予足够关注。
3、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就目前来看,小学阶段对体育教学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也没有做到去积极地探索灵活的教学方式,当学生对体育教学项目积极性不高或者体育成绩不理想时,有的教师没有做到及时积极的引导学生,而是任由学生的对体育课程的倦怠情绪的发展,类似情况的存在不仅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更是弱化了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体育中的运用
1、将生活化教学融入教学手段中
小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还比较弱。将生活化情景融入到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中,可以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小学体育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活动。无论是网络技术提供的信息,还是各种教学软件对生活场景的介绍或对生活过程的演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使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为课堂教学生活化创设了逼真的情境和生活画卷,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时空领域和思维空间。例如:在进行投掷教学时,设计成“劳动模仿操”、“抛掷秧苗”等劳动情景;在教学“搬运接力”等内容时可以设计成“抢运粮食”、“欢庆丰收”等场景;在教学“换物赛跑”、“穿过小树林”等内容时,可以设计成“种树”、“浇水”、“施肥”和“保护小树苗”等一系列情景,使学生在具体化的情景中得到学习和锻炼。
2、开展分层教学,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分层教学是根据不同学习习惯、不同学习基础和能力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地指导工作。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给予相对性的学法指导操作十分重要,但是除了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外,教师还需要给学生选择性的自主练习机会,“自主学练”实质上主要是为了体现出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确保教学的层次性,分层教学模式下,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恰当的动作进行练习,难度一定要适当,避免教师难以把握学生的练习层次,另外,学生还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喜爱的运动内容和形式,彰显学生的自主选择性,真正将分层教学模式落实到实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篮球项目教学实施分层教学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腰与腿部力量与保健方面的练习。行进间运球上篮对学生的身体柔韧性与协调性要求较高,特别对学生的臂、腿、腰部有较高的要求,在行进间运球上篮也要注意实施分层教学。体育教学的生活化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此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感知生活,感悟生活,又要引导学生改善学习、自主学习。如我们在通过“种树”、“浇水”、“保护小树苗”等一系列情景中实施“穿过小树林”的游戏教学,既使学生通过想像和模仿,学习了种树、护树的一般知识,发展了学生的负重和奔跑能力,又通过具体的练习,使学生学会了种树、浇水、施肥、护树等基本技能,让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3、利用小组合作教学将体育教学与日常学习生活有效结合
小组合作,顾名思义,最重要的就是小组之间的相互合作。科学合理的分组是提升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小组分配既要在人数分配上合理,也要确保小组的认知结构和情感结构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尽量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向学生呈现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鼓励组内成员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但是,如果失去了竞争,学生学习的动力就有可能下降。所以教师还需要在教学期间设置不同分组之间的竞争方法,在活跃课堂氛围中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从而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和综合素质。
和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生活化教学策略更能让学生投入到体育教学中、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充分借力于生活化教学,小学体育教学才能真正地走向成熟,教学方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