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就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探讨,认为搞好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有:激发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能动效应”;改进教学方法,优化学生的“感知效应”;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智能效应”;步步反馈,培养学生总复习方法;自评和互评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教学 策略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要改革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这场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这里粗浅谈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能动效应”
兴趣是一种力求探究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他往往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倘若学生本身缺乏学习的兴趣,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势必妨碍学习过程的进行,因此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数学课上,老师不能光讲数学知识,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情意素材,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习的欲望。如:在教学圆周率时,可给学生讲述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把学生带进浩瀚的历史长河,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学习他那种坚持不懈、不畏艰辛的崇高精神。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从小就应爱学习、善思考,具备多方面的知识素养,如不用心学习,将来就会落伍,甚至被淘汰。作为教师,要利用一定的诱因,引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种种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内心的学习动力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充分引发他们的能动效应。
二、改进教学方法,优化学生的“感知效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刺激事物持续作用于某一感官,会使这一感官对这一刺激产生顺应,引起感受性降低,从而产生厌倦心理。因而教师的教学就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优化学生的感知效应。如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计算法则等,应以教师讲解为主,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应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使之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应用题等一些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并且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可引导学生尝试自学、讨论等。
三、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智能效应”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是说,教师在传授知识、解答疑惑的同时还应有目的、有计划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平时可通过对话、提问、讲评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板书、画图、对比等手段强化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自学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思维能力。总之,必须千方百计促使学生消化知识并升华为驾驭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智能效应。
四、步步反馈,培养学生总复习方法
小学数学复习方法和形式各不相同,但“步步反馈,逐层提高”复习法的确是一种高效合理灵活综合性强的复习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避免陷入题海,提高复习的效率。
学生要全面把握知识,内化完整的知识体系,总复习必须要全面系统,要作出全面反馈。复习中我们不能按部就班地照着书本编排重讲知识或每课练,免得学生吃一遍冷饭,枯燥无味,消沉厌烦,费时费力效果又低。教师应该有效合理地系统学生的基础知识,内化知识结构,增强学生亲自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探讨、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并且能进行灵活运用。
五、自评和互评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课程改革要求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作评价的主人,允许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表现进行评定,让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进步作出判断,学生是自己和他人提交作品的质量和价值的最终仲裁者。赫尔巴特说过:学生在老师面前,天然应当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这种主张,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不被人承认。作为老师,现在我们应当彻底否定这种主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但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学习方式对他们主动参与的程度有着不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