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蔡家坡镇龚刘小学 张锐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特定人文记忆,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集中展示了中国民众的精神信仰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师可以把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言文学知识的同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提高文化素养,培养文化精神。
一、创设情境,丰富体验
节日是文化历时性传承的载体和工具。在今天的节日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古代节日的影子。而文人在参与节日活动的同时,对节日的风俗民情以文字的形式加以记载,更是使得民俗的传承有了现实的力量,因此,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由文本出发,设置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感受节日文学中丰富的民俗文化,体会作者在节日里的心理感受,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将课本内容和传统节日文化联系起来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内容和传统节日文化能有效结合起来,如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够细心备课,将这些课本知识及时和传统节日文化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课本上的内容得到扩展,也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精神。比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端午粽》一课时,老师就完全可以将端午节相关的知识讲给学生听,或者在课前布置一些课前预习作业,让他们搜集一些与端午节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大家把搜集到的资料拿出来分享。也可以让学生带上包粽子的材料,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聊粽子的包法等等,这些课堂小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这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继承和发展是非常有效的。
三、开设特色课堂,呼吁学生主动探究
由于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语文教师应抓住这一特征,通过相应教育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依据教育需要开设具备特色的语文课堂,引导小学生积极展开探究学习。例如在古诗词学习中,教师可为学生进行分组,将资料查阅作为课下作业进行布置,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比赛活动,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语文课堂中获得较大收获。在王安石《元日》的诗词学习中,教师可融合当前小学生喜爱的圣诞节展开教育,借助辩论赛的方式,将语文课堂布置为语文辩论赛现场,使学生在强烈的辩论中比较知识背后蕴藏的传统文化,从而引导学生热爱我国传统节日。
四、举办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
多样化教育活动可以缓解平时教学工作中的沉闷气氛,老师也能在教育活动中更加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制定更为有效的学习管理方法。为了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孩子的学习生活中,老师可以在中国传统节日组织一些相关的教育活动,一方面可以增加孩子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节日增添一份色彩。比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元日》这首诗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过年的,可以让整个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在课堂学习内容结束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以春节为主题做一份手抄报,手抄报的内容可以用来体现自己的家庭是怎么过春节的,或者搜集一些有关春节的小知识加以装饰等等,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然后大家一起分享。也可以在临近春节之际举办一次包饺子的亲子活动,邀请孩子的家长来学校和孩子一起包饺子,这些是非常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孩子和老师、家长之间的友谊,也可以让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和理解,让中国传统文化深入孩子的内心。
五、开设专题课程学习传统节日文化
除了在特定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开展相关的文化专题活动,在平时的小学语文课堂中也要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专题课程活动。首先,在课程中要让学生先熟知传统节日的名称和时间,如春节是正月初一、元宵节是正月十五、龙抬头是二月二、端午节是五月初五、七夕节是七月初七、中秋节是八月十五、重阳节是九月初九等;其次,要为学生介绍传统节日的历史由来和风俗习惯,比如端午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一是它在上古或商周时期就已经形成,二是来源于屈原投江等,风俗习惯是吃粽子、赛龙舟等。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全国各地的传统文化习俗的视频,还可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对周围国家的影响,比如对越南、朝鲜、韩国、日本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强大影响力。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是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好传统节日文化资源,无论是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升人文素养,还是了解国情、传承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和规范学生的言行,可以培养学生感知有品味的文化,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