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陵前镇铁家小学 许艳君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尤其是对其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同时,阅读是检索和处理信息、探索世界、发展思维和提高审美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在现阶段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且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等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首先我们要从小处入手,围绕多种多样的学习主题创设阅读情境,在这些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等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次我们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书的海洋里遨游,去探索书本里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去欣赏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去享受知识、享受语文,让阅读陪伴学生一路成长。有关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见解: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小学生因为认知能力有限,生活经验浅薄,常常对周围的一切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尤其是生动、新颖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好奇,而好奇心恰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踊跃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所以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通过正确的引导,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逐步引导他们爱上阅读。除此之外,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和改变传统的提问方式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和学习。比如:在部编版《挑山工》的阅读教学中,因为很多学生都没有亲眼见过挑山工,单是文字化的描述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的想象也遭受限制,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时通过多媒体设备来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播放一些挑山工的图片以及挑山工登山过程的视频,通过这种方式来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让学生对于挑山工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又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学生将会更愿意主动投入到阅读中去,从而达到引导他们从专注于情感体验上升到对知识领悟的目的。逐步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完成从“不爱阅读”到“爱阅读”的转变,将更好的助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开展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在课堂教学之外,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自信,体验成功,体会课外阅读的乐趣与魅力。
1、开展与课内阅读有关的写作活动。如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课前让学生阅读写人的文章,摘录好词佳句,揣摩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减轻作文的压力,以课外促课内,相得益彰,体验收获的喜悦。
2、美文诵读法。为引导学生多读好书,会读好书,我们可以进行图书漂流活动。教师为学生选定一些适合他们的书籍,在班内进行漂流阅读,每个学生每天都会读到各种不同的文章,漂流结束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读后感交流。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品赏优美的诗歌、散文等佳作,从中获得美的发现和感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进行知识的积累。
3、举办各类与课文阅读有关的活动。如学习了《西门豹治邺》等课文,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选择感兴趣的片段,表演课本剧;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开展“成语接力赛”“新书窗”等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正确引导,让学生学会阅读
小学生阅读能力较差,缺少阅读技巧,在阅读的时候大多会走马观花,没有抓住重点内容来阅读,往往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老师就要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让他们体验阅读带来的乐趣。下面是一些阅读方法:
1、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的内在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速读法。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
3、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上的重点章节,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细读的阅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以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教给学生一些精读的方法。在以后对课文的阅读中,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4、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等,都可以摘抄下来,积累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重视朗读指导,加强学生阅读的情感体验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生受其年龄特点的限制,逻辑思维能力还不足,对文章内容的感知能力还比较欠缺,不能很好的梳理文本的情节线索和逻辑关系,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该把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途径,如使用分角色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朗读的基础上去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当然,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自由放声读、齐读、默读、老师示范读等,老师应当从教学实际出发将多样的朗读方式与多媒体结合起来,以达到更饱满的效果。比如,在教学“突然一阵风,好像舞蹈简练在指挥,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这个句子时,我配以动态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风的灵动,再结合舒缓的背景音乐,给学生多重感官的享受,让学生感受深刻,才能读出所感。当然,不同的文章需要不同的朗读方式,老师应当因材施教,合理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爱上阅读,越读越好,越读越爱读。
五、指导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读书要讲究方法,才能提高效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精读、略读、跳读、整本读等等。但每一种阅读方法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和适用的范围,小学生在阅读时更应该带着目的去读,形成“有什么样的目的就用什么样的方法”的阅读习惯。比如:在《海上日出》的教学实践中,若学生想要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老师就要指导学生整篇读,领会中心意思;若学生想感受海上日出的美景,就要指导学生精读,迅速找到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相关段落,像这样让学生的阅读有计划有目的,才能更好的提高阅读的效率。
新课改犹如一阵春风给小学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断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阅读效率的提高也同样离不开新课改的注入,引导学生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一人智谋短,众人计谋长。”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合作方式有效浓缩阅读时间,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以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比如:在《母鸡》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很容易找到表示作者态度的句子,但作者前后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态度以及作者的态度为什么会由“我一向讨厌母鸡”转变为“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这是值得在阅读中细品的问题,也涉及两个相反方面的内容。若这时候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解决问题,从通过自主阅读获得启迪,再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以供其他小组成员探讨,最后达成一致。这个过程不仅激起了思维的火花,也让学生获得了阅读实践,而在这不断的实践当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提高。
故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小学生语文阅读的教学正是如此,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以及教师正确的引导,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之后,才能从本质上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其写作能力也有所帮助。总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快速就能达到效果的,而是需要教师不断以创新自己的教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