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县英南学校 何柳依
统编语文教材收录的革命文化题材作品,旨在对学生渗透革命文化教育。然而实现此类课文的育人功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障碍。为了能有效助力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整体育人精神,对小学语文革命文化篇目的教学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基于儿童立场理解革命文化
对小学生来讲,感悟人物品质时会有一些认知上的障碍,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知是脸谱化、概念化的,无法产生真实的感受,无法走进人物内心。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欣赏图片、观看视频等生动的形式,将课文相关背景资料转化为学生看得明白、走得进去的教学情境,实现书面化、成人化的背景资料向儿童化的转变。比如,在教学《开国大典》时,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不甚了解,让学生通过学习去体会人民群众为祖国成立而感到自豪是教学难点,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查阅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适当了解相关背景,感受之前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吃不饱,穿不暖,还要饱受欺凌,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状况。而今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了,通过对比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人民生活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此外,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要能打动学生心灵,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在文学阅读中感悟革命文化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分享作者的认识与思考,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自然受到思想的启迪与情感的熏陶。 比如,《一夜的工作》讲述了作者亲眼看见周恩来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赞扬了周总理不辞辛劳的工作 精神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对于作者文中所描写的那个年代,现在的孩子知之甚少,加之文章语言朴素简约,几乎没有华丽的词句,那如何带领学生透过朴素的文本去感受作者内心的激情、去感受革命领袖的人格力量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行走,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感悟,通过品读去把握作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情感的熏陶。
又如,教学《七律·长征》时,教师以诵读为主,引导学生读出停顿,读出语气,读出感情,读出诗歌的磅礴气势,把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重重困境之中,让学生眼前能够呈现一幅幅画面,从而读出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气势,进一步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感受伟人毛泽东的革命情怀,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确实来之不易;体会到红军战士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体会到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在实践活动中传承革命文化
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拓宽革命文化的教育阵地。比如,在清明节、国庆节、烈士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地,学习和感悟红色文化。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讲述红色故事,弘扬革 命精神”系列活动。邀请党员家长、退役军人为学生讲 述一个个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红色经典故事。学生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争的年代, 看到了中国人民所处的困境,感受到了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最后,还可以通过诵读、演讲、话剧、合唱等形式 让学生进行表演,通过诵读红色历史经典,弘扬爱国情怀,深化革命文化的教育影响。
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弘扬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大多讲述着革命战争年代的动人故事,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走进那个年代,铭记光荣历史,激发他们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还要赋予革命文化时代性,实现与革命英雄人物跨时空的交流,赓续精神血脉,将革命精神内化为成长成才的价值观念,外化为开拓奋进的自觉行动。其次,教师还要把握时代脉搏,抓住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弘扬革命文化精神。比如,在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利用好线上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教育资源,通过采访英模、再现史料、拍摄微视频等形式形成网络交互活动,将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打造情境体验式教学,营造弘扬革命精神的浓郁氛围。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探寻红色足迹,将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中,体会革命先辈的优秀精神品质,让革命精神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化并升华为情感认同。
总之,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突出语文学科的特质,基于儿童立场,结合学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在文学阅读中感悟革命文化,在实践活动中传承革命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弘扬革命文化,从而达到传承红色 基因、厚植家国情怀、筑牢中国精神、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