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湖南省衡南县车江联合学校车江中学 胡旭丽
摘 要: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知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它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第二自然。实践证明,一个人的想象力强,就可以将大脑已有的知识重新组合,创造出种种新形象。它对于人类的重要,就如一位哲人所说“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因此,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就成为了不同课程特别是语文课程教育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想象能力 解决问题 阅读教学 语言表达
综观语文课程的发展,旧课程在很多地方无情的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程针对此弊端,鲜明的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风,放飞了学生想象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传统教育没有给学生的质疑留下想象的空间。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于是乎出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传说:某地老师在上课时画了一个月牙状的东西,问学生说这是什么,学生纷纷发表看法,镰刀、豆角、发夹等不一而同。但最后教师说:“你们都错了,应该是小船。”听课者无不哗然。试想:在如此重重束缚之下,哪个学生还敢说?哪个学生还敢疑?长此以往,学生岂不要被培养成为一个个的只会制造标准答案,而没有自己思考的木偶人?所幸的是,不久后的今天,“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提问”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利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没有了师道尊严,学生便敢大胆发言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效率提高了。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传统语文教学中,在阅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甚至某些有较高阅读水平的教师与课文录音相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如此以来,教师个人水平是得到较好的发挥了,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些失误,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特别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每个人的看法却又都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植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三、在语言表达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其想象力就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其想象的描述便枯燥乏味。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不然学生仅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的语言,他们的想象力就只会停留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而不能上升到词的思维水平上,其想象力的广阔性、深刻性和逻辑性也就无从谈起。通过恰当的训练,丰富学生的词汇。在语文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积累词语的训练,让学生不断扩大自己的语汇量。在训练中,可以用成语接龙、造句、词语连缀成段、仿写句子等方法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如:《苏州园林》中有“轩榭、池沼、嶙峋、重峦叠嶂”等词语,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这些词语写一段话描写某个公园园林建筑的美,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如《紫藤萝瀑布》中描写紫藤萝花时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让学生仿写,利用修辞手法描绘自己喜爱的一种花卉。总之,只要有计划的进行系统的训练,就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他们的想像力。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想像的双翼,迸发创新思维火花。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我们所期待的初中语文教学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