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武定县近城小学 韩武江
[摘 要]运用混合研究方法,借助系统文献梳理与教学案例剖析的实证调研手段,深入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乡土认同的培育路径。鉴于当前教学中文化载体缺失、体验欠缺、评价单一等现状,创造性地提出“三位一体”培育模型(认知架构——情感共振——实践转化)。结果显示,依托地方性知识的课程研发、沉浸式教学场景营造以及多元动态评估体系,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地域归属感与文化传承意识,为义务教育阶段乡土教育打造切实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乡土认同 情感培育 地方文化 教学改进
在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员流动愈发频繁的形势下,青少年与原生地域的情感羁绊逐渐趋于薄弱。小学阶段作为个体社会性成长的关键时期,其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着培育文化根基的重大使命,同时也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渠道。然而,在现有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三方脱节”的现象:课程内容与地方文化相脱离、教学模式与儿童认知规律不匹配、评价体系与情感发展脉络不契合。本研究着重于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构建契合实际的乡土认同培育体系,助力学生铸就深厚的乡土情怀,强化文化自信力与社会责任感。
一、乡土认同的教育内涵
1、乡土认同的定义
乡土认同是指个体对其出生地或长期居住地所产生的独特情感纽带,包括认知、情感与行为三个维度。从认知角度来看,表现为对家乡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等情况的认知;在情感层面,体现为对家乡的眷恋、认同与归属心理;行为上则表现为积极投身家乡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等实践活动,维护家乡形象与声誉。
2、教育价值
助力个体成长:乡土认同的塑造有助于学生构建稳定的自我认知,提升自信心与归属感。通过深入了解家乡,学生能在熟悉的环境中寻得情感支撑,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传承地方文化:家乡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民俗传统,培育学生的乡土认同,能够促使年轻一代成为地方优良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防止文化出现断层现象。
增强社会凝聚力: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与认同,会转化为建设家乡、服务社会的动力源泉,推动社区和谐发展,提升社会凝聚力。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乡土认同培育的现状剖析
1、课程内容层面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里,涉及家乡主题的内容相对匮乏,且多聚焦于普遍性知识,对不同地区特色文化的深入挖掘不足。各地乡土文化的多元性未能得到充分彰显,难以满足学生对家乡特色知识的学习,致使学生难以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2、教学方法层面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依旧沿用传统讲授法,教学手段单一,过于侧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实践参与。未能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未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兴趣与热爱,导致乡土认同培育成效欠佳。
3、评价体系层面
当前针对学生乡土认同培育的评价,大多以知识测试为主,着重考查学生对家乡相关知识的记忆,而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转变、行为表现的改变缺乏有效评估。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多元性与过程性,难以全面呈现学生乡土认同发展的实际状况,难以对教学实践起到有效的反馈与指导功效。
4、特殊群体教育层面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流动儿童数量日益增多。这一群体因频繁迁徙,对家乡的认知模糊不清,情感联结较为薄弱。现有的课程在教学中,缺乏针对流动儿童特点的教学策略与方法,难以满足他们对乡土认同培育的特殊需求。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乡土认同培育的策略
1、整合地方资源,拓展课程内容
教师应积极挖掘本地特色资源,将家乡的历史故事、民俗文化、传统技艺、自然景观等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或教学资源包,弥补教材中乡土教育内容的不足之处。例如,结合本地的非遗文化,设计相关教学主题,让学生深入领略家乡独特的文化魅力,增强课程的针对性与吸引力。
2、创新教学方法,强化情感体验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AI技术、实物展示等手段,营造与家乡相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家乡的风貌与文化,激发情感共鸣。比如,播放家乡风景视频、展示传统手工艺品等,引导学生产生对家乡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项目式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家乡主题的探究项目,如“家乡文化探秘”“家乡的变迁”等。学生借助实地考察、采访调研、资料收集等活动,自主探究家乡的历史与现状,在实践中加深对家乡的认知与情感。
角色扮演:设计与家乡生活紧密相关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家乡的不同角色,如传统手工艺人、历史人物等,亲身体验家乡文化,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
3、完善评价体系,着眼于全面发展
构建多元、全面的评价体系,从知识掌握、情感态度、行为表现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除了传统的知识测试外,还应增加情感量表调查、行为观察记录、实践作品展示等评价方式。例如,通过学生参与家乡文化活动的照片、撰写的家乡文化调研报告、制作家乡宣传手抄报等,全面评估学生乡土认同的发展状况。同时,引入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评价,使评价更加客观、全面,为教学改进提供有力依据。
4、关注特殊群体,实施差异化教学
针对流动儿童等特殊群体,设计专门的教学内容与活动。一方面,协助他们了解原籍地的家乡文化,通过视频连线家乡亲人、收集家乡资料等方式,建立对原籍地的情感联结;另一方面,引导他们融入现居地生活,组织参观当地文化场所、参与社区活动等,培育对现居地的认同感,实现“双重乡土认同”。
四、乡土认同培育的实践路径
1、课堂教学实践
在课堂教学环节,将乡土认同培育与教材内容有机融合。例如,在学习“我们的公共生活”相关内容时,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公共设施建设与变迁;学习“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我在这里长大”时,介绍家乡的地理风貌与自然资源。借助具体的教学案例与活动,让学生在知识学习进程中,逐步培育乡土认同。
2、课外实践活动
文化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博物馆、文化馆、历史遗迹等,参与家乡传统节日庆典、民俗活动,切身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
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投身家乡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志愿活动,如清理家乡河道、为社区老人送温暖等,在实践中培育社会责任感,加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亲子探究活动:开展亲子家乡文化探究活动,如亲子共同制作家乡美食、绘制家乡地图、撰写家乡故事等,在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与情感。
五、结论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乡土认同的培育,对于学生的个体成长、文化传承以及社会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通过整合地方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以及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等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乡土认同水平。在未来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持续探索与优化培育方式,强化家校社协同合作,让乡土认同在学生心中扎根生长,为培育具备深厚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后续研究可进一步聚焦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乡土认同培育的个性化策略,以及新技术在乡土教育中的应用,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乡土认同培育的理论与实践不断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22).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张明红.小学生家乡情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3] 李华,王静.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地方文化融入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2020
[4] 陈晓芳.情感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实施策略. 中国教育学刊,2021
[5] 吴永军.(2021).乡土教材开发中的文化选择研究.教育研究
[6] 吴敏,刘伟.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家乡情感的实证研究. 教育研究与实验,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