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文化滋养儿童生命成长
云南省玉溪市第一幼儿园 熊锦辉
摘 要: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智慧结晶,蕴含“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与饮食养生哲学。本文以幼儿园食育为切入点,探讨如何通过节气饮食文化培养幼儿的自然认知、健康习惯与文化认同,结合实践案例提出“自然体验—文化浸润—生活实践”的三维实施路径,为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创造性转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 幼儿园食育 传统文化传承 健康教育
一、引言:节气食育的时代价值
1、文化传承的迫切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儿童对传统节气的认知逐渐淡化。幼儿园作为文化启蒙的重要场域,亟需将节气文化与日常教育融合。
2、食育的多元教育意义
日本学者提出“食育即最基础的生命教育”,而节气食育不仅能培养幼儿的健康饮食习惯,更蕴含自然观察、劳动体验、情感陶冶等综合价值。
二、节气食育的理论基础
1、传统文化中的饮食智慧
《黄帝内经》强调“顺时养生”,如“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节气饮食直接体现古人“应季而食”的生态观。
2、现代儿童发展理论支持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幼儿通过感官操作建构知识。节气食育中“观察食材—参与制作—品尝分享”的流程,完美契合幼儿学习特点。
三、幼儿园节气食育的实施路径
1、自然体验:从物候观察到食物溯源
案例:春分“野菜探秘”活动
幼儿在教师带领下识别荠菜、蒲公英,对比大棚蔬菜与野菜的根茎差异,理解“春生”的自然规律。
2、文化浸润:以节气故事激发兴趣
活动设计:冬至“饺子传说”
通过张仲景“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动画,让幼儿理解饮食与节气的文化关联,并延伸至南北方冬至饮食差异讨论。
3、生活实践:劳动参与与健康习惯养成
实践方案:秋分“红薯宴”
从挖红薯、洗泥巴到制作红薯饼,幼儿在劳动中建立“珍惜粮食”的意识,同时学习膳食搭配知识(如红薯与粥类同食助消化)。
四、节气食育的实践成效与反思
1、显性成果
——我园跟踪数据显示,参与节气食育的幼儿挑食率下降37%;
——90%家长反馈孩子能主动说出“清明吃青团”“霜降吃柿子”等习俗。
2、深层影响
——建立“人—食物—自然”的情感联结,如幼儿自发记录“雨水节气菜园变化”;
——传统文化符号(如节气歌谣、农具模型)成为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重要元素。
3、反思与改进
——需警惕形式化倾向(如仅拍照打卡);
——建议构建“家庭—社区—幼儿园”协同网络,例如邀请老农讲述节气耕种经验。
五、结论:从舌尖到心灵的启蒙
二十四节气食育绝非简单的“吃东西”,而是以食物为媒介,让幼儿在味觉记忆中感知自然节律、文化脉络与生命敬畏。未来可进一步探索节气食育与科学、艺术等领域的跨学科整合,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的鲜活载体。
参考文献:
[1] 王蓉.《二十四节气中的饮食密码[M].北京教育出版社,2020
[2] 日本食育基本法[S].2005
[3] 李季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