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室里传来一阵阵清脆的童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孩子们摇头晃脑地诵读着《论语》,脸上洋溢着专注而愉悦的神情。这一幕看似平常,却蕴含着一种神奇的教育魔法——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正在这些幼小的心灵中悄然播下阅读素养的种子。当我们深入观察会发现,这种看似“古老”的教育方式,恰恰为当代小学生提供了最“现代”的阅读能力培养路径。以下结合教学实例,就如何利用传统经典诵读来促进小学生的阅读素养谈一些浅显的见解。
一、以经典诵读为“引”,点燃阅读兴趣之火
小学生天性活泼,但对长篇文字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传统文化经典中的韵律感和故事性,恰好能化解这一问题。例如,低年级学生学习《三字经》时,教师设计了“击掌诵读”活动:学生一边拍手打节拍,一边诵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朗朗上口的节奏让他们感到新奇有趣。一名原本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在活动中主动举手领读,课后还兴奋地问:“老师,后面讲的是孟母搬家吗?我想知道故事怎么发展的!”这种兴趣的迁移至关重要。教师趁热打铁,推荐他阅读《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引导他从诵读片段走向自主阅读整本书。
二、以经典语言为“桥”,夯实语言表达之基
经典文本的语言凝练优美,是学生积累词汇、学习表达的优质范本。诵读《声律启蒙》,在“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的韵律中,学生逐渐感受到汉语的对仗之美。一次习作课上,一名学生在描写春天时写道:“桃红点点如胭脂,柳绿丝丝似碧烟。”教师询问灵感来源时,他腼腆地说:“这是从《声律启蒙》里‘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改的。”更令人惊喜的是,班级在诵读《论语》后,学生开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观点,如讨论“诚信”时,有学生引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并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自己如何遵守承诺的。
三、以经典内涵为“梯”,攀登深度阅读之峰
经典作品常蕴含深刻哲理,但小学生理解力有限。对此,教师可采用“分层引导法”:先诵读,再解义,后联系生活。例如,学习《弟子规》“冬则温,夏则凊”时,让学生先诵读并观察“温”“凊”二字的偏旁(均含“水”),引导他们联想“调节温度”的含义。接着,组织讨论:“古代孩子如何孝敬父母?让学生讲讲黄香的故事后,再次提问:那我们可以怎么做呢?”一名学生提出:“现在冬天有空调,但父母下班回家可以帮父母倒杯热水!”随后,鼓励学生把自己平时所做的事情写成“孝心日记”,将经典与现实结合。
四、以经典实践为“径”,培育终身阅读之志
阅读素养的提升离不开习惯的养成。我们学校推行“晨读十分钟”计划:每天早晨诵读一篇小古文或古诗,并设置“诵读打卡榜”。起初,学生需提醒才翻开书本;通过每天不断地训练,两三个月后,他们已能自觉晨读,甚至主动拓展课外篇目。一名家长反馈:“孩子现在睡前总要读几页《唐诗三百首》,还说要把打卡榜贴满星星。”通过诵读打卡、亲子共读、经典主题班会等活动,孩子们将诵读习惯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家校共育,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
五、以经典精神为“魂”,厚植文化自信之根
诵读经典不仅是语言学习,更是文化传承。在端午节,教师组织学生诵读屈原的《离骚》片段,并制作“爱国书签”;在学习《千字文》“孔怀兄弟,同气连枝”时,开展“班级互助行动”。一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读‘四海之内皆兄弟’,我觉得要对所有同学友好,就像《诗经》里说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种文化认同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当学生从经典中感受到家国情怀、仁爱精神时,阅读便超越了工具性价值,成为塑造人格、涵养文化的终身滋养。
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始终坚信: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是一把打开阅读素养之门的金钥匙。它让学生在韵律中感受语言之美,在故事中领悟智慧之深,在践行中传承文化之魂。未来,我将继续探索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之道,让更多学生在经典的浸润中成长为“有根、有魂、有素养”的终身阅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