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刘小玉
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思考
湖南省澧县第三中学 刘小玉
新课程改革目前正不断向纵深推进,新旧教学理念的冲撞、不同教学方式的交织,以及教师自身履职能力和教学要求的矛盾等,构成了更为复杂的高中语文教学环境。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更要主动适应教学改革需求,潜心研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不断改进和优化语文教学工作,全面提升教学成效。时代在变,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而语文课教学的改革,是新课程改革中的热点,更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难点。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新课标,同时又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努力的探索。
一、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现代教师要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要想契合教育的需求,要想适合学生的需要,教师必须进行继续教育,必须自我充电,以赶上时代的步伐,满足学生的需求。在知识的领域上,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是一条潺潺不息的小溪;从教育的角度看,教师应该掌握科学的理论,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创新旧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与旧的教学虽然有区别,但不是完全不同,教师也不必用否定旧的,以全新目光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积累了不少可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扬光大的宝贵经验,如我们已经娴熟掌握的启发式、点拔式、讨论式等。更何况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优良传统,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而不断发展。要旧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可以说,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对旧课程的革新与挑战,更是继承和创新。
三、树立新课程下的的教材观
所谓教材,从广义上说,它是指教师在教授行为中利用的一切素材,即包括了最标准的教科书,也包括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从语文学科方面说,古人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今人则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学习提倡“大语文观”,但在传统的、习惯的做法中,教材被等同于课本,以为自己教书,就是教课本,课本教好了,自己的工作就算完成。对教材认识的盲点不仅表现在对广义教材的理解,更体现在对狭义教材的误解。从狭义上说,教材即指教科书,它是在特定目标下,为特定的教师和学生编制的,它的本质应该是由教师自主编制或对现成的教材进行加工。根据这样的定义,教师不仅有权编制、加工教科书,而且是现成教科书必须经由教师加工后才能成为适合学生合格的教科书。
四、重新定位师生在课堂上的关系
语文学习既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语文是一门充满感受和体验的学科,只有学生心灵为墨韵书香所浸染,与作品产生共鸣,用整体感知代替对文章的肢解,将语文知识予以积累、消化,内化为自己的学识,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所以更应该重新定位好师生在课堂的关系,要以学生为本位,淡化教师、破除师道尊严,教师不要始终作为知识权威、文化先知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很难以独立的姿态积极参与对话,教师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做好情景的设置,学生思绪的引领,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多元解读文本,与文体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同学对话,避免教师预设观点。
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语文学习尤其要有浓厚的兴趣,要有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自主实践。教师也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备课要备学生,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不想学习时,教师要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推动学生学习、思考,不断地给学生添加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不折不扣、保质保量的完成学习任务;当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时候,教师要促成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这样才真正实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教材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选修课的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靠一本课本、一本教参、一只粉笔就可得心应手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努力学习,更新观念,提高文化素养,精心钻研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校本课程,教师的负担确实变得比以前重了。但在这辛苦的学习与钻研中,实现了“教师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们不断地去探索和完善。教师只有从实际出发,从服务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师生合作,变封闭的单向平面教学为开放的、双向的、立体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涉足新领域,提高新能力,具有较高的自身修养和文学修养,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课上得有魅力,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才能真正适应新的教学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