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肖春华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镇高石桥小学 肖春华
国学经典,实际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作出了非常重要的指示,教育部就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既有科学决策,又有实效行动。因此,国学经典教学工作以强劲的势头走进了我们农村的中小学校园。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的我,就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并就下一个阶段如何开展国学教育谈几点策略。
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国学”理解的片面性
所谓“国学”,个人认为,“国”中国,“学”学术、学业,“国学”应该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所沉淀下来文化瑰宝。有人对“国学”的解释更广泛: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医学,戏剧,书画,星棋,数术等。《史地学报》阐释国学:国家之为名,本难确定其义。在世界地位言之,即中国学。他从中国与世界的角度解释了国学的界限。但是,在我们中小学一些教师中,一说到国学,大家就只想到《论语》、《三字经》,稍微关注一下的,会加上《四书》、《五经》,其实这是片面的。试问一下:一个没有多少国学基础、没有多少阅读背景的农村小孩,怎么会对这很多字都不认识的《三字经》感兴趣?怎么会对通假字通篇的《论语》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学习国学之前,可以多方面地了解一下国学的内容,从中选择适合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学习。
2、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单一性
回头看这几年,国学教育教学工作在农村小学地开展,基本的过程就是集体诵读。背诵确实是最好的记忆方法。但是,周围的学生,他们根本无法理解“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等古文的意思。他们也无法从背诵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快乐,更不要说拥有继续学习的动力。我在一到六年级中都教过《三字经》,一节课下来,即使只有一小部分内容,也让老师教得精疲力竭,学生学得枯燥无味,效果可想而知了。
3、组织者的无奈性
国学教育教学工作在农村小学的开展,大家都处在一个探讨、摸索阶段。对于组织者来说,没有成功的事例可以借鉴;对于实施者来说,自身的知识还比较薄弱,在如何教这一块更是毫无经验可言,实施过程都是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看看我们周围,研究国学的学者不少,但是,如何在小学课堂中行之有效地开展国学教育教学研究的人却寥寥无几。这也是国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无奈。
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策略
1、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拥有一桶水。”教师如果没有丰富文化知识底蕴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怎么能教好学生?所以对教师的培训要解决两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
(1)对教师文化知识的培训。对教师文化知识的培训可以从两个层次入手:培训所学和培训自学。培训所学是让我们初步详细接触国学,从而构建知识来源的渠道,包括:传统文化的简介,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适合中小学老师授课的内容培训……自学是让教师学会自我学习,让教师肚子里的“墨水”变成活水,国学变成高质量的水。正如宋代教育家朱熹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2)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训的目的是让受培训者学会学以致用。国学学习作为一门“新课程”,“怎么教?”“怎么教好?”“怎么教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使用?”……这正是我们普通教师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何帮助普通教师把这只“拦路虎”拿下,这正是我们培训的另一个目的!最有效的方法多是多听多看这类的公开课,让大家直观感受课怎么上。
2、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应该讲究阶段和梯度
反思近几年的国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教得如同鸡肋,学生学得如同嚼蜡,就是因为没有兴趣,而没有兴趣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和学的过程中没有区分层次性。
我们根据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分为了低、中、高年级,为什么到了国学的学习就出现了“一网捞”呢?显然,这是不恰当的。面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我们不仅要所教的内容不一样,所教的方法也要不一样。
(1)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低年级的学生识字有限,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所以我们可以以诗歌背诵和讲故事为主。我们可以从古诗中选取一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古诗来学习。每期还可以开展1至2次诗歌背诵比赛。这样既增加了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为以后的学习也打下了基础。同时,低年级学生国学的学习可以选取一些有意义的小故事。一个小故事,可以是励志的,也可以是明礼的,还可以教我们如何尊长爱幼的……“故事法”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故事内容又教会学生从小如何明礼修身,这样效果会更好点。
(2)中年级学生的学习。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胜的时期,所以中年级的学生除了古诗歌的进一步学习外,还可以读一些通俗易懂的小古文。中年级的学生初步接触作文,阅读量的增加,知识面的拓展就变得很有必要了。这个时期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接触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学,可以读读背背《三字经》、《弟子规》,看看中国四大名著等。同时根据这个时期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在每天语文课前五分钟留给学生轮流介绍他所学的国学知识。这可以是古诗文的阅读,也可以是讲一个小故事,还可以是分享一句让你感受颇深的话——这样,既容易掀起学习的热潮,又增加了学习的途径。
(3)高年级学生的学习。高年级自主意识增强,各方面都在快速发展。这个时期的学生求知欲强,对新事物充满了热情。这个时期学生的学习更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除了古典诗歌文学的进一步学习,还可以多方面的向学生展示中华国学中的瑰宝,如对字画,戏剧地欣赏,和古代数术,医学地初步接触……学生对各个方面的接触,可以更早,更好地激发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为以后他们的学习找到了方向。
在方法上,教师可以根据他们心理特点,还可以增加举办一些辩论赛。内容可以是“你认为学习《论语》现在是否有用?”“当今社会,我们是应该‘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这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意义。
三、为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
最近网上有个热贴:为什么学校的“乖孩子”回到家后变成了“熊孩子”?这就是我们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国家把教育的职责赋予了学校,家长却把教育的问题全部“丢”给了老师。这在我们所处农村小学更突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居多,大多数是他们的爷爷奶奶在家带孩子。爷爷奶奶,作为教育缺失的一代,又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用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宠孩子。当出现问题时,他们又把全部的矛盾丢给了学校,丢给了老师。正是当今社会中一部分人道德的丢失和隔代沟通矛盾的日益突出,大家才越来越意识到国学对生活、对社会的日益重要性。但是社会是个整体,对孩子来说,学校和家庭是他们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形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我们可以把活动扩展到“国学经典进家庭”,可以开展“大手牵小手”活动,把国学精髓通过下一代影响上一代。这样既可以相互学习,更创造了一个好的氛围。
总之 ,国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于刚刚起步的我们农村的小学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作为老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让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实施,强力开展,搞出成效,搞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