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朱秀锋
创设教学情境 培育核心素养
江苏省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 朱秀锋
【摘 要】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凸显生活中真实的情况和环境,引发学生产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向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创设情境 培育素养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既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估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水平的有效方式。新一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新课标《实施建议》中指出:促进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关注:能有效地支持、服务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能显现或适用于生活中真实的情况和环境,富于情节,有吸引力;要求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引发学生产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在认识、分析、碰撞、对比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发挥情境教学对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那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优化情境教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呢?我结合自己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考和做法。
一、创设鲜活的教学情境,形象感染,荡涤心灵
时代性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特征。这是思想政治课永葆生命力的基本要求。情境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贴近时代。例如,我在《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一课中,我在设计教学情境时,我陷入苦思冥想之中。因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素材较多,如“张海迪”“徐本禹”、“孙杨”甚至带领中国女排里约夺冠的“郎平”等。恰巧10月18日上午7:30分,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将两名宇航员景海鹏、陈冬送入太空。我正巧看到中央电视台专题采访第三次“飞天”的景海鹏的新闻报道。我茅塞顿开,欣喜之余,果断换掉原先确定的案例,新的三个情境都是选择景海鹏的有关素材。于是,复制图片,下载视频,编写文稿,一直忙到深夜12点。例如:为便于学生理解和认同“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这一观点,设计这样一个情境:
安排了一次合作探究:在寂寞而又繁重的工作中,景海鹏和战友们为什么很享受?他们的幸福观对我们寻找人生幸福有什么启示?
景海鹏的优秀事迹触动了学生的内心,耳目一新的案例让同学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讨论着,畅所欲言,彼此交流和分享着。“要爱我们的祖国”、“要爱我们的事业”、“无私的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等话语从学生心底自然流露,在鲜活的优秀人物事迹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洗涤,觉悟品德得到了升华,政治学科中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等核心素养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提升。
此处案例的更改,虽然消耗了我很多时间和精力,但也让我品尝到了课堂教学成功带来的喜悦。此时此刻,对课本中“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的观点,我感同身受。
二、创设思辨性的教学情境,辩证思维,启迪智慧
思辨性是思想政治课又一重要特点,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看待和解决问题。在情境教学中,要选择思维含量较高的案例,设置思维障碍,引发思维冲突,培养辩证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时,我设计这样一个情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是空中楼阁”?为了澄清这一认识误区,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同学们生活中的困惑,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讨论辩论,让学生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得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1.今天你值日,可你生病了,身体不舒服,你怎么办?2.今天天很热,你想开空调,坐在空调下方的同学极力反对,你会怎么做?3.接送校车来了,本周你是站票,但车上还有空位,你会坐吗?4.适逢期中考试前夕,学校要求你参加校篮球队集训,你会参加吗?
这四个“思想困惑”其实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克服困难,做好工作其实就是“敬业”的表现;顾及他人感受,不开就是一个“友善”问题;即使有空位也不坐那是做人要诚信;为了集体参加训练则是“爱集体、爱校”体现。从这四个事例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空中楼阁”,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实际生活中,只要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每个小事做好,其实就是在自觉遵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对这一思辨性案例的分析与思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理性精神,有助于引领学生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便于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面临各种思想困惑和难题时能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从而增强学生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润物无声,点染青春
高中思想政治课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政治课的德育课程特点又决定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应是第一位的目标,着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在进行情景教学时,要选择具有较强感召力,较大影响力,极强感染力的真实案例,充分发挥优质案例的正能量,彰显其对学生积极价值的引领作用。例如:在学习“人生价值及其评价”内容时,我设计了“化作光明烛”学习活动探究,选择了一则“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莫振高的事迹。
颁奖词: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你走了,你没有离开。教书、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
之所以创设这一情境,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增强公民意识,一方面引导学生尊敬老师,懂得感恩。而这两点正是当今高中生较为缺乏的。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受着具体的现实的典范人格魅力,探究生活中进行价值选择的标准。讨论交流间,学生为先进人物事迹所感动,被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所感染,可谓育人润物无声,目标水到渠成。
选择生活中真实的典型案例,有助于学生对社会人物的活动及行为表现作出理性的判断和价值选择,有助于学生自觉地尊重他人的人生价值,珍重自己的青春年华,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对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大道至简,激发自信
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
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思想政治1:经济与社会》明确要求(摘选):要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初步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现象;理解市场经济运行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明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 ┅(涉及政治认同、理性精神等核心素养)。由于模块中许多经济学概念和原理较为抽象,学生对之缺乏足够的生活体验,因而不易被理解和掌握,这无疑对顺利达成课程目标和要求造成不利的影响。进行情境教学时,如果借助于图片、视频、图表等较为直观的案例呈现形式,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一方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习兴趣,达成育人目标。例如,我在讲授“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内容时,教学情境中我选择一段有关“票证”的视频和一个表格,表格如下:
要求同学们思考:1.为什么我国以前要使用票证,90年代初又取消呢?2.我国GDP总量为什么能排在世界第二位?3.为什么我国人均GDP仅排在世界73位呢?4.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同学们通过看视频,捕捉有效信息;通过阅读图表,对比分析,很容易得出“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生产力水平低,社会产品较少,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越来越多。”“21世纪,由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观,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我国人民过上了幸福小康生活。”“我国人口多,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等观点和结论。
此处直观性的情境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抽象经济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了我国加快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了学生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观点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等核心素养。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需要创设生活情境,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具有综合性,课堂教学的情境当然带有复杂性。新一轮课程标准即将颁布施行,广大教师要及早应对,主动适应,认真研读课标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学情境,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注:此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公平问题及对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B-b/2015/0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