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屈 巍
浅谈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长安中心小学 屈 巍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心实感。”那么,如何做才能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从而提高其写作能力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
一、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力。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逐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1、结合课文内容,激发想象
无论哪一类想象作文都脱离不了现实,离开现实,作文就会显得空洞。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例如,学习了《凡卡》课文后,就可以让学生想象,信寄出去以后,故事又是如何发展的。他爷爷能收到信吗?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点燃学生想象的火花。
2、加强课外阅读
阅读能力的提高必定有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重视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生动的、有趣的写作材料,在文章之外下足功夫,一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课外多读书、多观察、多交流,广泛涉猎历史、科技、自然等方面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而且会产生描述、书写的强烈愿望。二是多开展一些相关活动,如让一个组的学生把自己最近在课外书籍中读到的优美词句或精彩片断背诵给其他学生听,以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学生对着作文本、咬着笔、苦思冥想的不佳状态,使学生变得爱写作文,并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写好日记,循序渐进
积累素材,由易到难,写日记是提高小学作文的必经之路。学生能够掌握、运用日记,学生形成写日记的习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学好语文,陶冶情操,还必须遵循以下几点:
1、持之以恒
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运用日记这一文体,还需要我们老师在四至六年级,连续不断,持之以恒地进行日记的训练指导,使学生形成记日记的习惯,帮助学生巩固运用所学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及记叙描写的能力,并为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
2、循序渐进
日记作为学生学习语文及其他方面都有极大帮助的这一文体,要使学生终身享用,我们只有在教学训练中,按照规定的训练要求做到循序渐进。一是在训练中对学生记日记的数量要求达到循序渐进。对学生来说,只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记记日记,四年级时可规定每周每人至少写三篇,老师要定期在一定时间收阅,形成惯例。二是在训练记日记的内容上要循序渐进。因小学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特点都各不相同,因此,学生的日记训练由低学段向高学段不断地发展。
三、 认真观察,注意积累,丰富写作素材
1、感受生活
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社会生活中的平凡小事,都引人深思。可是,面对美丽的大自然,学生虽感到美,却写不出来。因此,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水平,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独特的、敏锐的触角去感受世界,在感悟中去发现美,进而去表现美,让作文回归生活,让个性回归作文。
2、注意观察
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兴趣,训练观察能力,形成初步的探索大自然的能力,并学会用语言总结自己的观察、探索的内容。如写家中的鸡,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鸡吃食、鸡打架、鸡下蛋等等,帮他们列出观察项目,学生就会有目的地观察,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说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回忆每天发生的事,互相说一说、议一议,在科学课上观察科学实验,在美术课上学生写生、临摹、制作各种小物品,设计喜欢的东西,既学会认识形、色的方法,提高描绘物体形态、色彩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在体育课上学会观察描绘把握动作,增强动作的协调性。
3、善于积累
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作文要不断地生活化、平凡化,不要概念化、模式化。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因此,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阅读有益书籍是有效地积累材料的方法。
总之,学生写作的过程是观察、记忆、想象、逻辑、整合等能力的集中的表现。教师应指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去实际应用,写出自己的生活感受。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