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刘向前
立 足 语 用,练 悟 结 合
《丝绸之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课评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南岳路小学 刘向前
教学内容: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第31课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活动中,在和同学思维的碰撞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学习张骞的坚忍不拔和勇敢。同时,新课标还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终于”说一句话,会写“终”字。(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张骞英勇顽强、热爱祖国的精神品质。(3)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会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领悟“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 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1课《丝绸之路》,请小朋友们伸出小手,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
点评: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并要求学生跟着老师书空课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于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书写的水平。
二、 复习旧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和生字宝宝成为了朋友,你还认识它们吗?让我们一起来开火车读一读吧。
课件出示词语:
(1)学生开火车读,强调两个多音字“禁”和“挨”。
(2)齐读。
(3)回顾课文内容。
师:和生字宝宝打过了招呼,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写了他的什么故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故事)
点评:看似简单的生字词的复习和对课文的回顾,却是为接下来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和过渡。
三、细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体会张骞忠于国家、不辱使命的气节。
过渡语: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课文,详细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历。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的1-3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汉武帝为什么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遇到了哪些困难?
1、学生自由读1-3自然段,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反馈交流:
问题一:汉武帝为什么派张骞出使西域?(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
问题二:他们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3、重点出示: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十年过去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终于等到一个机会,他们在一天夜里逃了出来。
师: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张骞等人逃出匈奴人的软禁遇到了很多困难;他们等这个机会很不容易……)
为了这个机会,他们等了多少年?(十年)
大家想象一下,这十年他们是怎么度过的?(他们被匈奴人软禁,生活没有自由;他们吃不好,穿不暖;他们远离家人,远离祖国,心中无比孤独、寂寞……)
4、他们的生活过得如此艰难,为什么还能坚持下来呢?(因为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教师引语,学生补充填空:是啊,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花儿开了又谢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草儿绿了又( ),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大雁飞来又( ),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5、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张骞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热爱祖国……)
让我们带着对张骞无比的崇敬之情一起来读这句话:“十年过去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6、他们在这里忍辱负重度过了整整十年的时间,终于等到一个机会,他们在一天夜里逃了出来。想一想:此刻他们的心情怎样?(高兴、激动……)谁能通过朗读把他们这种高兴、激动的心情表现出来?
指名读,师生评价,全班齐读。
你能用“终于”说一句话吗?
7、指导书写“终”字。
师讲述:“终”字是本课要求掌握的一个会写字,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漂亮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
指名说,然后教师小结:“终”字是左右结构,左边是绞丝旁,右边是个“冬”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右边的横撇、捺要写得舒展一些,下边两点要有力。
教师范写,学生跟着书空,然后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两个“终”字,最后幻灯显示学生作业,全班评价交流。
8、张骞一行人虽说逃出来了,但逃亡之路也是充满了艰辛,下面请大家听老师来读一读这段文字。(课件出示:张骞一行人逃出来后,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马不停蹄,继续向西行进,他们常常忍饥挨饿,吃进了苦头,终于到达一个叫大宛的国家。)
教师范读。
师:听老师读了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张骞他们一路上经历了很多磨难;他们的逃亡之路充满了艰辛……)
从哪些词感受到的?(马不停蹄、忍饥挨饿、终于……)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终于”,从这个词,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张骞及其率领的使者一路上经历了很多艰难险阻才到达大宛这个国家……)
点评:从两个“终于”入手,引导学生想象张骞十年被软禁的艰苦生活,体会他们逃亡路上的艰辛,从而感悟张骞不辱使命、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引导学生练习用“终于”说话,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最后,指导学生书写“终”字,把握了教学的重点,突出了低年段教学的特点。
(二)学习课文的4-5自然段,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师:张骞一行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公元前126年回到了长安,那他们有没有完成最初的使命呢?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默读4-5自然段,然后思考下列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完成了最初的使命吗?b.汉武帝为什么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c.“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
1、 学生默读课文4-5自然段。
2、 小组讨论、交流,反馈学习成果:
问题一:张骞等人虽然没有完成他们的使命,但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地区的人文和地理信息。
问题二:因为汉武帝从张骞那里了解到了西域的真实情况,知道有许多国家希望和汉朝友好往来。
问题三:“丝绸之路”是一条贯通中西方的商路。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条贯通中西方的商路呢?谁能结合课文和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地图来说一说?
(因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和很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所以西域地区的使节和商人也纷纷前往长安,中国的丝绸等各种商品源源不断地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贯通中西方的商路称作“丝绸之路”。)
点评:《新课标》指出,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此部分内容时,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先让学生自主默读、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在交流中又引导学生边看地图边说,不仅让学生对丝绸之路留下了直观的印象,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 回顾课文
过渡语:这不仅是一条商路,更是一座连接中国和西域各国友好往来的桥梁。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课文,说一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历,再次感受一下他在丝绸之路的开辟上所立下的汗马功劳。
1. 学生自由练说。
2. 小组内说,选出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3. 小组派代表说。
师:古代的丝绸之路一直是连接中国和西域各国友好往来的桥梁,如今,我国又开创了新的“丝绸之路”,将中国和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点评:在全面把握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试着讲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历,是对本课学习的巩固和延伸,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
五、课后作业
收集有关新丝绸之路的信息,增强对丝绸之路的进一步了解。
点评:这个作业题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古丝绸之路延伸到当今的新丝绸之路,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升华了文本,还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