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杨柳青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水东镇张家坝小学 杨柳青
在语文教学中,总是离不开读、写、记,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读就是阅读,一般是指通过视觉去看别人用书面语言写出来的东西,从中了解作者所写的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的目的。阅读训练主要即是读书。读的形式很多,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集体读、个别读;有默读、浏览、快速跳读;也有精读、略读、品味读;课外阅读等等。所以,如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动用形式多样的读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帮助他们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呢?在二十多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提出针对性阅读要求,这有利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低年级阅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再逐渐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能够断句,有一定的情感,且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一句话的含义。中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自主机会,充分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再现文本魅力。读什么,教师不妨让学生作主。让学生在读中有收获感。作为阅读主体的教师要相信学生的阅读潜能,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发现空白,不仅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无论采用那种教学方式,阅读教学都应以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实现其自我价值。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还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立足长远,循序渐进。
二、精心引导,激发兴趣
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引入得成功,常常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渲染气氛,又能发挥教师的语言特长,让学生一开始就能感受到语言美的魅力。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在读中享受,在享受中进步,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效果。
三、反复练习,养成习惯
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靠学生反复练习,但也离不开教师的训练和指导。因此教师在学生开始学习语文时,就要把学生作为一个主体,注重对学生语文阅读习惯及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师生双方面的努力。教学时力求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阅读训练材料的难度要与教材课文难度相适应,力争让每位学生找到阅读带来的乐趣。教师不但要有周密的考虑和科学的安排,准确地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学习行为,自发地重视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还应特别强调言传身教,在学生需要引导的地方及时引导,帮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阅读教学的一项不容忽视的要求,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养成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一种好的或不好的阅读习惯,不但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 能力的形成,而且将会影响他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阅读习惯是在阅读实践中养成的,它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并且也是不易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