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谢玉萍
浅谈如何搞好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湖南省新化县上梅中学 谢玉萍
目前,阅读教学存在一个不小的问题——有的阅读课堂组织者,受接受美学阅读的影响而盲目追赶时髦,抛弃阅读教学的基础——立足课文——致使课堂“走调”,将课堂搞得华而不实,脱离课文语言、思想、情感的根基和灵魂而“自主发挥”,让阅读教学悬浮于文本之上,这种阅读教学极其不科学。我认为,无论何时何地,立足课文这一灵魂必须回归阅读教学课堂。
一、处理好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程标准》对“阅读”这个概念是这样界定的。它明确地阐述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重要手段是“读”,“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读者通过阅读这一心智活动在脑海中建立文本的语言与自身生活经验的对应关系。既然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那么,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文本与教师三者之间的关系。阅读教学就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地阅读实践活动。在阅读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只起点拨、引导作用,而不是用一己之想法或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阅读教的第一要义,在于善待文本。”脱离文本的语言、语义而用一种外在于文本的观念来对待文本或以狭隘的视野来处理文本,只会让文本自身的生命力和蕴意情态丧失殆尽。脱离文本的“自由表达”和“自主发挥”,只会对文学文本的生命力造成伤害。没有阅读主体独立自主的参与体验,阅读教学就让文本遭到了无情的抛弃和冷落。这种不合理的阅读教学结构,只会使部分学生的文学素养越来越差而让其原本就很微弱的文学艺术火花渐趋熄灭。这样,文化底蕴原本浅薄至极的学生怎能在阅读课堂上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呢?学生又怎么能真正走入课堂组织者所设置的“自圆其说”、“自我展示”阶段和环节而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呢?
教师没有处理好文本、学生、教师三者之间的关系,致使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发生了方向性的偏差和阅读者学生独立性自主性丧失,进而产生了阅读教学游离于课文而自主发挥的糟糕局面。这种脱离文本而天马行空的所谓“自主合作探究”的“浮云”,岂不“遮”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学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的“望眼”?
二、立足于课文进行阅读教学
悬浮于课文语言蕴意和语义内涵而去“延伸拓展”“自主发挥”,搞接受美学阅读下的“意义的不确定性”的探究和发挥,表面上热闹,实际上却是畸形了的繁荣和茂盛。立足课文是自主发挥的根,是阅读教学实践的魂。只有立足课文之魂“归来”,使之依附并贯穿课堂始终,阅读教学才能正常而切合实际地开展。
在立足课文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学组织者所要关注的是引导阅读者咀嚼语言,琢磨语言,品味语言和领会并能运用语言。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课文深邃的思想,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精辟的见解,是通过语言这一媒介来巧妙地表达的。语言高手,大师们的表达和描绘,能够惟妙惟肖,细致而独到地将常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思一语中的,真实无遗地展现于笔底而令读者抚掌击节,赞赏不已和回味无穷。这就是语言文字表达的魅力之所在。因之,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独特趣味和精妙之处,阅读者才会披文入情,深入到课文深处。课文中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意蕴对学生的感染和熏陶与学生对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密不可分的,割离课文语言文字的玩味推敲和具体运用而讨论和探究某些悬浮于课文之上或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内容,是沙基建厦和构筑空中楼阁的不科学而幼稚之举。这只会影响到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在品味语言这一环节,对课文特定语境中的关键字词的理解,学生要有联系上下文语境去推断和确认的能力,必要时,教师可作具体而细致入微的辨解疏证,训释阐发以让学生对词义发展演变的来龙去脉有清晰明了的认识。
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随着视点的游移,由字而词,由词而句,再由句而段,语言文字符号逐渐被感知而变为信息被逐步输入读者大脑,读者借此获得课文内容最初始和最直接的字面意义。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读通文字,疏通文字,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对文章特点有初步的整体印象,方能把握课文的丰富意蕴和独特的审美情感。立足于课文,重视文本教学,最基本的也是最首要的是让学生领悟课文的语言,即要懂得具体语句所表达和揭示的到底是什么意思。要让学生读懂,就得让学生亲自琢磨解读文本的语言。在此,教师要给学生时间来读和潜心玩味。南朝裴松之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说:“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们都强调阅读的遍数,都强调要花时间去潜心阅读和玩味,方能领悟文章之要义。所以说,立足于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灵魂。
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课堂中,师生应该以文本的原始意义为立足点,把目光聚焦在文学作品所记述的事实上。只有文学作品中的原始信息,才是读者阅读理解文本的钥匙。任何创造性的自主发挥都只能是立足于课文文本本身的创造和发挥;任何见仁见智的阐释都只能在文学作品本身所规定的范围内来阐述和解释。这是因为任何文本的阅读,都必须从文本语言的原初意义开始。作为课堂阅读实践组织者的教师,只能紧扣教材所提供的课文材料,引导着阅读者在潜移默化中进入课文。在课文中虚心聆听,课文才会对阅读者虔诚倾诉其心声和思想旨意。只有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文本的原初思想旨意,明察了文本原有的真谛,读者才可能与课文的精神灵魂交会相遇,才可能与课文产生情感体验上的同鸣共振。
立足文本,琢磨文本的语言文字,把握文本的情感、思路和立意,以及对文本的基本内容有清楚的认识,这是阅读教学实践之魂。阅读教学实践组织者在进行课堂阅读教学时,必须谨记,立足课文并且始终依附于文本,这才是中学课堂阅读教学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