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旋转》教学案例剖析
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 唐鉴芳
国标苏教版四下的《认识旋转》是在三年级深入认识平移之后,继平移、轴对称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全等变换,隐含着重要的变换思想,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非常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外化,把心里想的图形表达出来,使其现形,除了画,关键是用手势比划。比划的优势就是把无形的思维化为有形。因此每次的比划是否到位是非常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每次旋转后的图形的基础。
在比划的重要辅助下,学生的空间想象不受阻滞,如同插上了一双灵巧的翅膀,能够自由快速地表达,也减少了冗长的画图过程形带来的沉闷感,活跃了课堂气氛。
比划有几个关键处。
第一处比划:模仿转杆的两次旋转。
新课伊始,从判断旋转还是平移引入旋转,揭题。然后由转杆为例专门研究旋转。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先观察转杆的打开和关闭,然后学生模仿转杆的打开和关闭,初步体验旋转运动。在体验过后,让学生对比讨论,这两次旋转运动有何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从而对比得出不同之处:方向不同,一个是顺时针放向旋转,一个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相同之处:都绕一个点进行旋转,都旋转了90度。通过对比,自然得出旋转的三要素。这里学生的比划和模仿,是一种必要的体验,体验过后再观察,使结论的得出更顺水推舟。
第二处比划:根据三要素来判断线段如何旋转。
这一环节是在总结得出旋转必须要说清三要素之后的第一处巩固练习,用三要素来判断线段如何旋转,是后面图形旋转的基础。这里的比划,重在让学生体验方向、中心、角度这三个要素,从而能够准确地把线段如何旋转的口头表达清楚。而重点又放在方向上,因为学生对于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还不能够非常准确和快速地作出反应。
第三处比划:判断三角形是否顺时针旋转90度。
示错:
这一环节是线段旋转的升华,也是本课难点。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判断这个三角形是如何旋转的?当学生说出是顺时针旋转90度后,追问:如何判断的?从而得出方法:是根据一条边来看的。老师趁机总结:看来看整个图形来判断比较难判断,所以要找其中的一条边来作为参照,这样就比较容易看了。结论得出后示错:那看看这个图形,(出示的图两条边的夹角也是90度,但两条边不是旋转前后的同一条边,而是不同的两条边)是不是也是顺时针旋转90度呢?这时候大部分同学不同意,说不是顺时针旋转90度,而另一部分同学陷入迷惘。这时候我请学生上来比划,学生比划后指出:原来的那一条边顺时针旋转90度后应该在垂直于原先那条边的位置。这道题里却不是那条边旋转到那个位置,而是另一条边了。教师趁机让学生明确:垂直的两条边必须是旋转前后的同一条边。并指出:这条边是经过中心0点的。除了找这条经过0点的线段来判断,还可以找哪条?(经过0点的另一条线段)然后让学生再次比划,另一条边顺时针旋转90度,应该在什么位置?通过比划,让学生原本在脑海中的图形外化成实实在在的图形,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方法,从而突破难点。
第四处比划:是在学生想象一个三角形、一个梯形、一个长方形连续三次顺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后用手比划每次旋转的位置。
这里的比划让学生对于各种图形的旋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先想象,再比划。给学生想象的空间,然后外显进行反馈和纠正,再一次次的想象和比划中,不知不觉就提高了空间想象的能力。
最后一处比划:是本课的升华和总结。
教师在总结全课之后,进行一个小游戏。用一块板分好四个区间,然后把三角形、梯形、长方形分别放在某个区间,然后进行比划游戏。每次说清怎么旋转之后就指明让学生上来比划,下面的同学比划给同桌看。比划后马上验证,这个游戏把本堂课推向高潮。学生情绪高昂,每次比划的准确率也越来越高,很有成就感。本堂课的难点就在游戏中进一步得到了突破。
本课通过比划来突破了难点,让学生在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况下,精准地通过比划的方式理解和巩固了旋转,完成了对图形旋转后的想象,使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也使思维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