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中心小学 王 梅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德育内容之一,学校要组织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节气歌,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引导全校师生关注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把二十四节气实践活动的研究,渗透贯穿进小学德育教学之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我校根据学生实际,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为载体,尝试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二十四节气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活动、深入了解二十四个节气的文化精髓,感悟文化传承的内在价值,让农耕时代的二十四节气演绎出新时代的精彩故事。
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在每周的社会实践课上,老师会根据当时的时令安排节气学习的内容。每月两个节气,四节社会实践课,两节在教室上、老师给学生介绍节气相关的知识。例如:节气与物候、节气与民俗、节气与饮食、节气与谚语、节气与诗词等,同时学生也可以分享自己知道的节气知识。另外两节可以带领学生去参加一些课外的实践活动。例如,在立冬节气、可以挑选一个观察点.画一幅立冬的美景图。惊蛰节气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是春耕时节的开始,可以一起播种,比如胡萝卜、番茄、雏菊、凤仙花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劳动的快乐,体验劳动的成就感。雨水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意味着降雨量逐渐增多,气温开始回升。可以设计这些活动:如果下雨的话,可以把家里养的植物搬到雨中,感受雨水的滋润和萌动;也可以带领学生去观察松果的变化,雨水节气后,空气湿度增加,晴天在地上捡到的松果大都是绽开的,新鲜的或下过雨后的松果大多是闭合的,松果就是天然的湿度计。 课内课外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节气知识的兴趣,通过课外的实践活动,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更为强烈,把节气知识的学习推向深入。
二、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在节气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我校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好多需要学生动手又动脑才能完成的有趣的实践活动,例如:谷雨节气寓意寒潮天结束,气温回升,下雨会越来越多,可以引导学生制作简易的降雨测量仪,用来测量谷雨的降水量。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制作的测量仪既精美又可以比较准确的测量谷雨前后的降水量。霜降节气的寓意是天气渐冷、开始降霜,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去赏秋色,“霜叶红于二月花”,霜降过后,枫树、董梓树等树木在秋霜的抚慰下,开始漫山遍野地变成红色、黄色、如火似锦,非常壮观、引导学生去写景、把美丽的秋叶画出来;捡几片漂亮的落叶,制作书签,或者叶贴画;查资料,研究学习树叶变色的秘密等等,动手动脑相结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培养了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热情。
三、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在节气知识学习的实践活动中,我校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提倡开展好每一次的节气知识实践活动,收集好活动过程中的照片、手工制作、绘画等资料,每月全校进行一次评比,评出活动开展好的班级为优胜班级。通过这些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把节气知识的学习推向高潮。
四、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相结合
我校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在节气知识的学习中,更是如此,例如:立冬节气寓意着冬季的开始“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家里人对亲人最贴心的关怀了。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包饺子、煮饺子,感受劳动的乐趣,享受家庭的温暖。也可以利用周末带领学生到敬老院进行一次包饺子送温暖活动。通过参与这些活动,锻炼学生的生活技能,培养了父子、母子感情,同时又让学生体验了一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孝老爱老教育。
总之,通过开展二十四节气教育活动,使学生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尊重自然,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培育文化传承,发展社会责任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