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语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活化 技巧
初中语文教学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古诗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暴露出诸多问题。因此,将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有助于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是课改的方向。
一、根据实际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语文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根据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实际情感融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学生的情感融于教学,教学的内容又植根于生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根据实际生活,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搭建良好的教学平台,便于教学内容的实际化。尤其是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语文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置良好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源于生活,同时也紧扣文章背景。这样,学生在教学情境之下,切身感受语文教学的魅力,并且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地调动,学生发生“想学、去学、乐学”的改变,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立足于教材,通过再现情境的方式,将语文拉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之中。初中文言文教学,学生而言,具有极大的恐惧感,学生无法根据当时的背景理解文言语言知识,总感觉像在云里雾里。因而,教师在教学中,把握教学大纲,再现语文知识的背景,便于学生理解。而且,情境的再现,拉近了学生与文学之间的距离,生活化的文学知识,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班级生活“语文化”
温暖的班集体是学生在校活动的主要场所,班级生活搞得好,学生才能感到学习趣味无穷。班级生活“语文化”,即在搞班级活动的同时,运用语文,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这是搞好班级生活的一条重要途径。如我在每周留出两节课的时间,要求同学们交流近几天的学习收获,或说个笑话,或朗诵课外诗歌,或讲故事,或把自己积累的好段落、好词句背给大家听。这些材料的来源广泛,生活中、报刊上、电视里皆可。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为写作打好基础。这样一来,时间长了,学生就会主动去阅读课外书,在生活中养成爱听、爱想、爱说的习惯。还有每个月,我要求同桌二人合出一期手抄报,内容、版式不限,并评出谁的手抄报办得更新颖,更有意义。这样就促使学生平时留心方方面面的知识,留心班级生活中的闪光点,无形之中语文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对学生而言,这些手抄报是他们的成长纪念册;对老师来说,则是班级生活与语文素养和谐统一的结晶。另外,我还充分利用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学习语文,如班委选举、上台作竞选演说;运动赛扬,小记者在行动;联欢会上,编演课本剧……班级的这些活动“语文化”,真可谓一举多得:学生既是在搞语文实践,又能培养综合能力;教师既是在搞班级建设,又能进行班级教育。
三、日常生活“语文化”
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然而,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在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还可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四、社会生活“语文化”
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学习语文,自觉运用语文,进而服务于社会,尽一份小公民的责任。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正如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每册都设计两个实践活动,就是要求学生把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如有一个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到生活中寻找错别字,我就教育学生做个有心人,让学生在逛街时,在旅游时,时时处处注意观察,找出有病的广告语,有错的招牌字,这样不但巩固了语文知识,也使社会上的语言文字得到了净化。其实,学生每天的所见所闻都可以是他们思考、评论的话题,都可以运用语文知识来解决。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和参照,成为语文教学的源头和根本,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品位人生。在新课程的指导下,让我们的语文和生活获得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