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县实验学校 肖为君
初中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将古诗词教学鉴赏融入大思政课,不仅能深化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鉴赏融入大思政课的意义
1、丰富思政教育资源
初中古诗词题材广泛,涵盖爱国情怀、人生哲理、品德修养等多方面内容。如岳飞《满江红》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可为思政课提供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使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教材理论,增强其感染力与吸引力。
2、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古诗词教学鉴赏中融入思政教育,能让学生在领略诗词艺术魅力的同时,深入理解传统文化所承载的民族精神与价值观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3、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古诗词鉴赏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思政教育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与道德观。两者融合促使学生在知识学习、品德修养、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协同发展,提升综合素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鉴赏与大思政课融合的现状
当下,两者融合虽有一定探索,但仍存在诸多不足。部分教师对融合的认识不够深入,仅停留在表面的诗词背诵与简单讲解,未深入挖掘其中思政内涵;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乏创新的教学设计,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与主动性;且缺乏系统的融合教学评价体系,无法有效衡量融合教学效果,制约了融合的深入推进。
三、初中古诗词教学鉴赏融入大思政课的路径
1、明确融合教学目标
教师应在教学前深入研究古诗词与思政教育的关联,确立双重教学目标。如在教授《过零丁洋》时,知识与能力目标为理解诗词的文学手法与表达情感,思政目标则是培养学生忠诚爱国、坚守气节的高尚情操,使学生在学习诗词过程中同时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
2、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从古诗词的作者经历、创作背景、意象意境、情感表达等方面挖掘思政元素。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从作者被贬黄州仍豁达乐观的经历,挖掘出面对困境坚守初心、乐观向上的人生哲理;从词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意境,培养学生从容应对挫折的心态,将这些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学过程。
3、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如在讲解《木兰诗》时,创设木兰替父从军的情境,让学生角色扮演,体验木兰的孝道与担当精神;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学习《观沧海》时,小组讨论曹操诗歌中体现的宏伟抱负与广阔胸怀,加深对诗词与思政内涵的理解;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与古诗词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如讲解《送元二使安西》时播放古丝绸之路的影像,拓展学生视野,助力思政教育融入。
4、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文化底蕴与思政教育能力。积极参加相关培训与教研活动,与同行交流融合教学经验,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驾驭融合教学课堂,引导学生在古诗词鉴赏中汲取思政营养。
5、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涵盖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思政素养培育等多维度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方式多元化,除传统考试外,增加课堂表现评价、小组合作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互评等。如评价学生对《石灰吟》的学习成果,既考查诗词背诵理解,又关注学生对其中廉洁奉公、坚守清白品质的感悟表达,以全面、客观评价融合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改进。
初中古诗词教学鉴赏与大思政课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与广阔前景。尽管当前融合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素养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路径,能够逐步实现两者深度融合。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与思政教育实效性,更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