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化县上梅中学高中语文、高中英语为例
湖南省新化县上梅中学 陈 艳 向光辉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学科渗透的高中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实践,以高中语文和英语学科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劳动教育在这两个学科中的渗透点、课程开发的原则与策略,以及实践案例与效果评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以期为高中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
关键词:学科渗透 高中劳动教育 语文 英语 课程开发
一、引言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1],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劳动教育在高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传统的劳动教育模式往往局限于专门的劳动课程或实践活动,缺乏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基于此,探索基于学科渗透的高中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使劳动教育更加全面、深入地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中语文与劳动教育的渗透
1、教材中的劳动元素挖掘
高中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劳动元素。例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描写农业生产的诗词,如课内的古诗词就有南宋的杨万里的《插秧歌》,课外的古诗词就有唐代的白居易的《观刈麦》,这两首古诗生动展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繁忙场景,可引导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与价值。还有些古诗,如《诗经》里的《芣苢》,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不仅展现了劳动场面,还表现劳动的快乐与满足,可引导学生体会劳动的美丽与光荣。现代文学作品里,一些关于农民、工人、手工艺者、甚至著名劳动者的故事,如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让学生体会农民大堰河辛勤劳作的一生,感受劳动人民的质朴与善良,从而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与敬意。如《俗世奇人》中的泥人张,高考小说阅读里的《书匠》中的老董,高考散文阅读里的《篾匠阿爷》中的阿爷等,能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劳动职业的魅力与劳动者的智慧。
2、教学活动设计
(1)阅读与写作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涉及劳动主题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与讨论。如学习《荷塘月色》时,可以对比阅读作者的《背影》,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家庭奔波操劳的情感,进而思考家庭劳动中的亲情表达。如学习《喜看稻菽千重浪》时,可以通过对著名劳动者优秀劳动品质等的探讨,引导学生体会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坚持真理、心怀天下等工匠精神。在写作教学中,布置以劳动为主题或话题的作文,如话题“苦与乐”,如主题“我身边的劳动者”“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我身边的勤快人”等,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达对劳动的认知与感悟。
(2)实践活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体验劳动职业,如“我是小记者”,采访校园劳动者,如清洁工、食堂工作人员等,然后撰写采访报道或人物传记,编写手抄报、校报、校刊等,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对劳动群体的尊重。如“我是小法官”,体验法官职业,运用高中语文所学的逻辑方面的知识,开展模拟法庭审判活动等。如“我是小导游”,然后体验导游,向师生介绍上梅中学红色建筑,或撰写解说词,或撰写游记等。
三、高中英语与劳动教育的渗透
1、教材与劳动相关的主题整合
高中英语教材中有不少与劳动相关的主题单元,如职业介绍、职业体验、志愿服务等。教师可以整合这些单元内容,系统地开展劳动教育。例如,在学习关于职业的单元时,不仅让学生掌握相关职业词汇与表达,还引导他们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技能要求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甚至可以让学生去体验职业,如志愿服务,劳动体验“我是小安保员”“我是小交警”“我是礼仪小使者”等职业。
2、教学方法与活动
(1)情境教学。创设劳动相关的英语情境,如模拟职场面试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与职场应对能力。
(2)项目式学习。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如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研究国外的劳动文化与传统手工艺,制作英语海报、英语手抄报或小视频进行展示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
(3)种植劳动活动。在高中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实践中,基于学科渗透理念,英语学科与种植劳动的结合独具魅力。例如,在上梅中学种植基地里,学生们可以开展蔬菜种植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用英语学习各类蔬菜名称、种植工具的说法,以及种植步骤的英文表达。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们用英语交流种植心得、记录植物生长日记。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如词汇量扩充、口语表达流利度提高,还让他们在种植劳动里体会到生命的成长不易,增强了动手与实践能力,达成学科知识与劳动教育的双重收获。
四、课程开发的原则
1、学科性原则
在渗透劳动教育时,要紧密结合高中语文和高中英语学科的特点,以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为基础,以体验式为要点,自然地融入劳动教育内容,避免生硬牵强。
2、主体性原则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体验劳动教育的内涵,如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创作等活动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与实践。
3、实践性原则
注重实践环节,无论是语文的采访写作实践还是英语的情境模拟、项目实践,都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和亲身体验中深化对劳动的理解,提高劳动技能与素养。
五、课程开发的策略
1、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
加强教师关于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意识与能力。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模式,如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研讨会、开展校内教学观摩与交流活动等。
2、评价体系构建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在学科学习与劳动教育融合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等方面。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确保评价的客观性与有效性。
六、实践案例分析
以某高中高一年级为例,在语文和英语教学中开展了为期一学期的劳动教育课程渗透实践。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一系列劳动主题阅读与写作活动,学生的作文质量明显提高,对劳动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主动参与劳动主题创作展示。在英语教学中,经过职业主题单元整合教学与项目式学习活动,学生在英语口语表达与跨文化交流方面有了进步,并且对不同职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部分学生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的劳动文化展示环节。
七、效果评估与反思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作品分析以及教师教学反思等方式对实践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兴趣显著提升,学科知识与技能也得到了较好的巩固与发展。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在学科融合时把握不够精准,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还存在一些困难等。针对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优化课程设计与活动安排,不断完善基于学科渗透的高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综上所述,基于学科渗透的高中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在高中语文和英语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实践价值。通过深入挖掘学科中的劳动元素,遵循科学的开发原则与策略,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并不断进行实践探索与反思,能够有效地提升高中劳动教育的质量与效果,能“推动育人方式变革”[2],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11,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S],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文系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3年度立项课题“基于学科渗透的高中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编号:Y20230526)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陈 艳(1985-),女,本科,湖南省新化县上梅中学教师,中学英语一级教师。
向光辉(1975-)男,本科,湖南省新化县上梅中学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