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南县冠市联合学校冠市小学 王雪莲
摘 要:阅读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获得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深研教材,精心预设,找准切入点,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活动中能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灵活运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思考
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只重视讲授知识,不重视指导学生阅读文本,不给学生独立阅读的时空,不让学生从文中自己感悟、理解,这样大大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不会读书,不爱读书。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本文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深研教材,精心预设,找准切入点
1、钻研课文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不仅反映了课文主题,而且暗示了行文线索,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的第一级台阶。利用文题设疑求答,能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欲望。在钻研教材时,先和题目对话,从课题出发,扣住突出反映题眼的重点句段,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如:《钟表店里的争吵》一课,可以引导学生读题目,并提问:从题目中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纷纷发表意见: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很快把学生引入主题。
2、深研重点词、句、段。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进行以读为主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这样对文章的重点内容印象深刻,理解深透。如《珍珠鸟》这篇文章写的是珍珠鸟在“我”的精心照料和呵护下,由怕变得与“我”亲近的过程。让学生在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后,反复品读鸟先前的动作“探”和后来的“不动声色”这一变化的句子,来反映人与鸟和谐相处的主题。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情境”包括“情”和“境”,“境”是指客观事物,“情”是指主观情感。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语文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地通过对外界信息的加工,重新构建自己的经验世界。其情境是学习活动的基础。所以教师应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让每位学生都感到阅读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在课堂中要多设置情景,让孩子自然地走入文本,理解文本,营造温馨和谐、清新活跃的语言环境,让孩子在阅读中充分发挥他们想象力,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观潮》一课,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猜一猜,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什么?(学生猜了半天也没猜着,我们这里没有潮),接下来说:“我带你们去看一个你们从未见过的东西,想去吗?”(同学们一下子兴趣盎然,学习的热情非常的高)那请同学们打开书《观潮》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的积极性已是不言自明了。
三、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贵有疑,有疑则思,有思则进。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阅读中应鼓励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文本,在弄懂课文的基础上发现疑点,对他们每一个细微的发现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这样可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发探索新知的欲望。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在阅读时对重点词句、标题、矛盾处、篇章中的详略安排、叙述顺序的变化、标点符号运用进行质疑,使学生在阅读中“有疑——释疑”进行阅读,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教《将相和》一课时,启发学生:(1)课文主要写“将”还是写“相”?(2)将和相为什么不和?(3)将和相又是怎样和好的?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去阅读课文,学生很快地理解了文中三个小故事,了解了故事中“不和”到“和”的内在联系,还懂得了做人的一些深层次道理。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
教师结合各年段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童话故事、寓言、古诗、名著等,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选择几个抄下来;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抄下来,并选择一二个说句。学生自主选择积累语言,激发了内驱力,调动了积极性,他们主动的读读、背背、抄抄写写,将文本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成了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学生阅读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多种多样的活动,如:演讲、讲故事、辩一辩、唱一唱、访一访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高年级学生已能独立阅读课外书,让他们每天读半小时的课外书,家长签字。每周用一节语文课,召开“读书会”。要求:人人带上所读的书,一一登台向大家介绍本周所读书的名称、内容或体会、收获。并评选出上台讲演最好的一位为下周“读书会”的会长,主持下周活动。通过介绍,不仅让大家知道许多自己没有读过的书的名儿及简要内容,而且还能让学生交流读书经验,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力及胆量。然后,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借书阅读,下周活动时间再归还,这不仅能激发每一个人读书的兴趣,还能使学生花较少的钱读较多的书。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爱护书籍,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自读、自悟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充分地读,自主地读,理解的读,研究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思考中结合自己的经验,对文本进行积极的建构,在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中,在师生的对话中,对课文进行再创造,形成鲜活的语文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