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英
202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提出,一方面,有了智联网、人工智能,教育的工具和方法会发生变化,学生能力培养也会有变化,这些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启智、心灵的培养和基本的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不能放松的。他特别强调指出“基本功还得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教育界引发热议,为教育界深入思考变革时代基础教育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实践遵循。
“基本功”一词,使用很广泛。内涵上主要指个人在特定职业或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基础性知识、技能、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念等关键素质,外延上则覆盖了我们所知道的各行各业,比如戏剧表演的基本功(如“唱念做打”)、教师的基本功(如“三字一话”)、中医的基本功(如“望闻问切”)、干部的基本功(如“调查研究”)等。从功能上看,基本功是所有职业或专业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人胜任岗位任务、提高工作效率不可或缺的初始条件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基本功还得有”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学生而言。其中“基本功”的内涵与上述分析中对“基本功”的理解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似之处在于都强调“基本功”对于工作适应、问题解决、任务完成的重要性、基础性;不同的地方是,习近平总书记这里谈到的“基本功”不是指青少年在未来职业或专业发展中应具备的基础性知识、技能、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念等关键素质,而是指青少年全面、多样和可持续发展应具备的基础性知识、技能、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念等关键素质。
虽然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基本功还得有”的思想,但是有关要夯实青少年全面发展基本功的具体论述早就提出来了,散见于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考察中小学校时的重要谈话以及给中小学校师生的回信中,而且就其内容来说不限于认知性的学习基本功,涉及学生全面发展的方方面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的青少年全面发展“基本功”的内容非常丰富,既包括好奇心、求知欲、科学兴趣、知识掌握、良好思维品质形成,还包括学生身心健康(“健康第一”)、阅读习惯、红色基因、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以及家国情怀、价值观念、意志品质、健康人格等。
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青少年发展基本功的重要论述,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基础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基点”作用。教育界一般将基础教育“基点”作用理解为基础教育为教育强国建设“打基础”。应当说,这个理解并不错,但并不全面,缺少进一步的追问,即基础教育如何才能发挥好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作用?我认为,上述“基本功还得有”的重要论述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青少年发展基本功的广泛论述,为我们更进一步理解基础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基点”作用提供了思想指引。